1. 专栏“看见天主”
去年海星报主编卓蒂娜姐妹与我谈起成立海星报灵修专栏小组。我就放在祈祷中,祈求天主引导,并亲自拣选祂要的组员。今年8月天主的时期到了,就在我回台湾辅仁神学院前,天主所召叫的兄弟姐妹和蒂娜姐妹在海星报聚会讨论,正式成立了海星报灵修专栏小组。组员有:李淑娟、徐人心、汤石燕、帅雪芳、蔡萍、曾国泰、陈丽芳和陈定贤。
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先体悟到天主的临在,然后通过文章与海星报读者分享,从不同角度和生活层面学习灵修,以达到“灵修生活化,生活灵修化。”
“在一切事上找到天主”是圣依纳爵灵修的特色;而圣女大德兰七岁时也说过类似的话,这句话成了她一生追求的志愿,她说:“我要见天主”。为此,我们为专栏取名:“看见天主”。
我们期望与读者们一起学习,在生活的每一个经历、每一段相遇、每一次失望或喜乐中,都能看见天主。我们的生命是否丰盛多彩有意义,就在于我们是否能在每日生活中觉察、感悟到天主的临在。
我们会定期为海星报以主题写稿。这是我们的第一期,配合炼灵月以“死亡”为主题。华人对“死亡”的课题是最避忌的。但为信仰耶稣基督的我们呢?耶稣以祂的复活已经战胜了死亡;死亡不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转变,是回归天父的家,与天父及先辈家人团聚。
我们这期的圣书分享就特别介绍一本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和反思生命和死亡的圣书。虽然我们都知道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但生离死别却总是最令人难堪和手足无措。要如何才能没有遗憾负疚的给亲人说你心中想要对他说的话呢?我们有三位姐妹从不同角度分享如何与亲人有个美丽无憾的道别与送行。
愿我们在面对和反思死亡时,看见复活的主耶稣。祂就是我们的平安,我们的希望,我们永恒的生命! 组长: 陈定贤 2019年11月10日
2. 灵堂上 ——手上的一枝玫瑰花
丧礼总是叫人心里感到十分沉重、难过与悲伤。
基督信徒们到治丧处为新亡者祈祷,能在信仰上带给丧者家属无比的安慰和力量,同时也是为非信徒亲属一个见证信仰和福传的机会。我曾参加过一个与众不同的追念与告别仪式,令人感触良深,愿意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那一个晚上,在灵堂上的祈祷过后, 带领祈祷的小组特别准备了一些粉红色的玫瑰花,分给在场的每一位亲友;邀请大家把手上拿着的这一枝美丽的玫瑰花,在柔和的音灵堂上 ——手上的一枝玫瑰花乐声中,慢慢地上前,默默地向死者道出心中想要向她诉说的话,并献上玫瑰花。我看到几乎每一个人的眼里都闪着泪光,特别是死者的家人及亲属, 在向死者告别时, 许久都不舍得移步走开。这个简单又特别的献花与告别仪式令人感动,也很有意思。因为它让每一位在场的亲友们有机会和足够的时间,好好地与离去的亲人或友人告别与道爱,意义深远。
过后,负责人邀请在场的亲友出来分享自己对亡者的感言。亡者侄儿的分享是最感人的。他说……
亲爱的小姑: 您终于走了, 从我们中间离去,回到天上父亲的怀抱中去了! 今晚主内的兄弟姐妹来这里带领大姑及我们这些侄儿侄女们一起为您祈祷。我的心非常沉重,您的离去给我带来巨大无比的伤痛。我的心被挖空了,我的头脑里一片空白。祈祷时,我感到恍恍惚惚。祈祷结束时, 耳边响起“奇异恩典” 和“友谊万岁”的音乐;大姑姑推了我一下,她说: “嘿!醒醒,给你一枝玫瑰花,还不快快上前去给小姑献花。”
我突然警醒过来,接过那枝玫瑰花, 紧紧地握在手中。是的, 我是该借着这一枝象征爱的玫瑰花,好好地向您——我亲爱的小姑姑好好地道谢和道别。
亲爱的小姑姑,我和两个妹妹, 从小就是您的跟屁虫。自从妈妈离开我们家, 十几年来一直都是您把我们带大。您不只是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 还带着我们上教堂, 参与主日弥撒及上要理班。学校假期,您也会花钱带我们去看场电影或到小贩中心吃一顿晚餐。我们童年时期的欢乐与今天的成就,都是因为有您。
您为什么这么爱我们,为了我们三个侄儿侄女牺牲了自己的青春与享乐?想必是因为您心中充满了天主的爱,所以您就把天主的爱活出来,显示在我们身上。小姑姑啊!我把手中紧握着的这一枝玫瑰花, 轻轻地放在您的棺木上, 感谢您毫无条件的爱。我只想终夜守在这里,向您道爱、道谢、道别!
我亲爱的小姑姑啊!借着这一枝玫瑰花,表达我心中对您的敬爱, 您安息吧!到天主的乐园里享福吧!
您不必再忍受肺癌带来的痛苦了,这是我们心中最大的安慰。圣咏23篇说:“我将住在上主的殿里,直至悠远的时日”。请您就在天父的家安心住下吧!
永远爱您的侄儿敬上
3. 愿你在天上听到…
脑海中常浮现这张被女儿“偷拍”的照片,一张拍于四年前的照片…
看,是什么将水“染红”?原来,每年10月至11月间,在温哥华的蔓越莓农场都可以看到这无涯的“红海”——蔓越莓收成的壮观画面。农夫先把蔓越莓的田地灌成水泽,然后用采收机扫下枝头上的果子,蔓越莓便漂浮于水面。
赶在蔓越莓没给农夫用机器“捞起”之前,这如爱火燃烧的浪漫氛围,是姐姐最爱的摄影素材之一。她虽然是家庭主妇,但努力学习摄影,北极光、沙漠、冰原、麦田、滩涂都留下她的足迹,窗前飞过的蜂鸟展翅如拨千堆雪、滂沱大雨下汽车玻璃上的水珠子与路灯辉映,闪耀幻彩……她的作品得过不少摄影奖项。
再仔细一看,相片的左下角,泽国边缘一条木板上,站着的正是我和姐姐,她细心替我整理衣服,准备拍下美景、美人…看,我正享受着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尽管此刻我已经是“熟女”了。姐姐心中的爱火比那片火红的蔓越莓,烧得更旺,一直烧了几十年。
从小悲观、软弱的我,凡事总找姐姐拿捏主意。她不但为我操心,连我在那边留学的女儿,也宠爱、照顾得无微不至。
姐姐抗癌两年多,去年11月,医生宣告放弃治疗。我立刻飞往温哥华探望她。这是姐妹最后的一次见面,这是我最后能握着姐姐双手、温暖的双手,我好想跟她道谢、道歉、道爱,却不想道别。看着她被病魔煎熬很难过,也希望她不用再受折磨,我内心矛盾、争扎……最后,我一样说不出口。
半年前,姐姐离世了,我真的很后悔,没有及时、及早亲口向她道谢、道歉、道爱、道别!今天,姐,愿你在天上听见……
我对你的道谢:谢谢你用一生、全心的照顾我们。我要对你道歉:我软弱,害你一辈子常为我操心,受了委屈。我要对你道爱:理性、节俭、勤奋、关爱别人,特别有艺术天份的你,是我的偶像和榜样,我真的很爱你!
姐,记得以前你曾潇洒说过:人生如搭一趟列车,你的车票到站,就得下车…看着你快要走到旅程的终点,怎么我连道别的勇气也没有?!
虽然领洗了几年,面对死别,我依然软弱得无法将天主的爱传达给我最亲的你!今天能写这篇文章,是天主的爱让我有机会认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终结,包括我的和挚亲、朋友们的。
翻找资料时,我读到一段圣言:“雅各伯家啊,以色列所有遗民啊!请你们听我:自出母胎我就抱着你,自离母腹我就怀着你。直到你年老、我仍是一样;直到你白头,我依然扶持你。我既然如此做了,我必要提携你、扶持你、拯救你。”(依46:3-4)我恍然天主一直爱着我!未认识祂之前,便派了好多天使照顾我,其中一位天使便是我姐。如今领洗后的我,完全感受到天主在我生命中的爱、扶持、拯救。
我,已经变得比较乐观,遇到大难题,会克服胆怯;因为我已经有大靠山,我把一切都交托天主。靠着祈祷,就算处于逆境,当作是一场考试去努力。就算失败又如何?重考呗,因为,我知道天主有这耐性,盼着我成长。我后悔的是:如果我早点认识天主,我姐就不必为我操心几十年;没有对她说“四道人生”,是生命中的遗憾。
姐妹们决定聚集在童年故地为离世的姐追思。我负责做一个幻灯片纪念册,里面包含姐妹由童年到“熟女”的照片,昔日如蜜的亲情,还有姐姐的摄影大作。
我在脸书下载姐姐的杰作时,赫然发现在她病情稍稳定的时候,把一批最心爱的照片重新整理上载,让我们重新跟着她的步伐,重温她走过丰盛快乐的人生。
此刻,我的悲伤全消散。姐,你没有离开我们,你用这含蓄的形式跟我们道别,就如我见你最后一面时,把“四道人生”都藏在心中,我握着你手、看着你,我相信你感受到我要说的一切……也许,这是在为我自己没有及时、及早说出“四道人生”开脱?
姐,我相信你在天上,已经听到。 文: 帅雪芳
4. 古伦神父圣书分享: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与默想
人死后会怎样?我们基督徒对死后有什么期望,对永恒的生命又抱有什么样的看法?…对死亡的想法及对死后所抱持的期望,会深深影响我们现在生活的样貌,以及如何面对自己和亲友的死亡——是沮丧、害怕、避忌谈论、不敢去思考死亡?或是信任、盼望、积极地作好准备,从容地去面对它?
古伦神父在其著作《生命终点的盼望─生命与死亡的艺术》提醒我们,死亡是一生最重要的事;我们整个人生都是在为这个决定性的日子做调整与准备。
我们的心灵是否健康、坚强,就在于我们用什么价值来衡量和定位死亡。而天主给了我们一个最大的恩典:可以规划如何面对死亡;祂更让我们在耶稣身上看见,死亡不是所有希望的终点,而是在终点时仍看到荣耀的盼望。当我们能够以这样的信念把死亡当成一生最重要的灵修操练时,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改变了,连最微不足道的一个小动作,对我们的意义也都不一样了;一切都变得更轻松自在。
古伦神父在本书中引经据典,融合多位心理和神哲學家的论说,通过与死亡相关的心理、哲学、圣经和神学内容,深入浅出地引导我们用灵性的态度去思考生命、死亡与死后的议题,将死亡整合到灵性与生命成长的操练中。
面对亲友死亡的悲伤, “ 弟兄们,关于亡者,我们不愿意你们不知道,以免你们忧伤,像其他没有望德的人一样。因为我们若是信耶稣死了,也复活了,同样也必信天主要领那些死于耶稣内的人同祂一起来。”(得前4:13-14)圣保禄希望转化基督徒的悲伤,古伦神父也强调我们是以“复活的盼望”去克服悲伤,不是摒弃悲伤,而是透过悲伤与去世的人、与自己,并与天主建立一层新的关系。
对于死亡和永生, 圣经与灵修传统给我们呈现了很多美妙及充满希望的图像。默想这些含有治愈性的图像,能帮助我们真诚面对心灵的真相、认真对待在心灵深处对死亡的恐惧,并转化这份恐惧,甚至唤起心中的渴望,强化我们对永恒生命的盼望。古伦神父给我们诠释了好几个图像,其中包括:耶稣藉着祂的死亡为我们准备一个我们所渴望的家(若14:1-3)、信主的人虽死仍要活着(若11:1-44)、我们死的时候并不孤单,能永远在天主的爱中受呵护(路6:19-31)、死后等着我们的是天主的荣耀,还有与我们并肩奋斗的同伴耶稣基督(宗7:55-56),以及圣殇(Pieta)雕像:在天主充满母爱的怀抱中死亡。
有关炼狱的图像,它是我们与慈爱天主的相遇,呈现与祂相遇时所感受到的那种悔改之痛;也是我们的生命为了那爱我们的天主而被撬开的一幅图像,倘若我们一向都将自己的生活封锁起来,不让天主进来,这撬开的过程就更加必要与痛苦;唯有准备接受这净化和精炼的痛苦,我们才能全心投入这份爱的关系。没有人知道这痛苦会持续多久,因为在死后,时间和空间的计算规范都已停止。
然而, 即便我们无法使死后的“无时间性”和在世的“时间固守性”彼此相符,我们的爱没有死亡的界线。因此,为亡者代祷是我们对亡者的爱及团结的标记,表达了我们对亡者的陪伴是超越死亡的,以便在它们与基督相遇时,能选择基督并让自己受祂的净化和转变。
至于审判、主再来临、世界末日、天堂与地狱等图像,都是在圣经对死亡的观点,以及对死后盼望的背景下,为我们打开的一扇窗,让我们能够想象自己的死亡和永恒的生命,并借助信仰教义去思考,勇于寻求能满足我们理智的答案,同时让理智顺服在天主不可言喻及无法理解的奥秘中,安然找到我们自己。 文:陈丽芳
5. 告别可以更美丽——四道人生
最近有几个亲戚朋友病重住院,有一位因病情无法再接受治疗,医生建议把病患送到慈怀疗护( Palliative / Hospice care,前名称临终关怀)。
尽管我朋友的父亲已经和疾病缠斗多年,朋友也照顾得相当辛苦,听到父亲将转到慈怀疗护,他心中冲击仍然不小。朋友问我是不是送去那里等死?还问我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家属情绪的稳定很重要,因为他们是临终病患的照顾者,也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一方面,病患此时除身体虚弱外,心理也承受很大的压力:面对病情无法再接受治疗的失落,无望复原,死亡的脚步更加逼近,病患在情绪上极度需要家属的安抚和支持。然而,家属也有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那些人丁单薄的家庭,他必须挪出大量时间精力给予病患支持外,他本身面对生离死别的悲伤,也是双重煎熬。
记得几年前我参加过一个讲座,当时台湾安宁疗护之母 趙可式博士来我国介绍台湾的安宁疗护。安宁疗护接受病人后会做些什么?
第一、先确保病人的生活品质: 主要是尽量減轻病人症状的困扰,比如減轻与消除临终癌症病患的症狀:恶心、呕吐、腹胀(指腹部积水,很多癌症疾病会转移到腹腔,产生腹部积水)、呼吸困难、水肿、饮食困难、无法吞嚥、肠阻塞等等。缓解这些症状,包括使用获准的药物改善病人的痛苦。
第二、让病人完成想做的事情: 在生命划上句号之前,询问及尽量协助病人及家属完成未了的心愿。趙可式博士介绍“四道人生”。台湾安宁疗护透过一些会谈或活动,协助病人与家属适应疾病,并且让临终生命做个圆满的句号。
四道人生即:道谢、道歉、道爱、道别。
道谢:谢谢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人,感谢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对于恩怨纠葛无法启齿的谢意,病人/亲属在社工的协助下先说出心结,才能开口道谢。
道歉:请求对方(甚至是已经过世的人)原谅我们所做的过错;也宽恕、原谅对方的错,释放彼此的愧疚,放下恩怨,以得释怀。
道爱:对挚爱的亲人,说出彼此的真心话;祝福彼此,以及表达关爱。对于东方人而言这是比较不易却是极其珍贵。
道别:真诚地和亲友說再见,再次感谢他們的出现,如果是基督信仰就可以约定天堂再见。亲友也祝福病人一切都可以放下,好好地走。
要抓紧时间让病患说出心中的那个结不是容易的事。因为病患也许宁愿到死也不说出心中的委屈、后悔或冤屈;可能觉得说了也没用。病患所剩的日子也许不多,专业辅导与义工就会以爱心与耐心协助病患敞开胸怀。
第三、信仰的终极
“四道” 圆满完成后,真的就可以 “好走了” 吗?病人就能安心面对死亡了吗?病患一生的信仰极为关键。比如一个天主教徒的信仰就是相信他很快就要与天主见面。
赵博士说出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有一组地质学家到深山,发现陡壁悬崖上长着一棵罕见的奇花。地质学家看到一个大约五,六岁的当地原住民小孩,身体黝黑行动敏捷;居民都赞他是攀岩高手。地质学家愿意付钱给小孩,请他把悬崖上的奇花采下来。小孩摇摇头。地质学家把赏金提高,他还是摇摇头。
地质学家纳闷了,就建议:我抓住你的手,你只要稍微前倾就采到花了。小孩子问:你不放手吗? 质学家说:是,我不放手!小孩子问: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不放手? 地质学家担保说:是的!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放手。小孩子还是摇摇头。 他回去把爸爸带来,两人蹲在悬崖手拉着手,小孩身体稍微倾斜就把悬崖上的花摘下了。地质学家问: 这跟我建议的有什么不同? 父子俩还是手牵着手,小孩子说:“不一样!我爸爸永远不会放手!我当然不怕,因为我相信我阿爸。”
信仰就是要信到到血液里,在临终的时刻坚持相信生命不是结束,再不久就要见到阿爸父。对阿爸父绝对的信赖,因为阿爸父绝对不会放弃我们。
对于天主教的信仰而言,死亡不是结束,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
记得在讲座上,赵博士介绍台湾的安宁疗护里有不同宗教的工作人员,包括基督教、佛教和民间宗教。结合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宗教人员及义工等等,共同照顾病患及家屬。
第四、把握最后时刻向逝者说爱,人走了仍会流泪,因为爱永常存。
最后,当医师判断患者死亡后,家属若可以忍住悲伤,向亡者表达最后感谢、爱意,也可让亡者安心。趙可式博士说,当病人停止呼吸、心跳及瞳孔变化就可判定为死亡;但其它器官并不会跟着瞬间死亡。临床上也常看到逝者在死亡七、八小时后,听到家属的声音还是会流泪。
我反复整理了讲座的精要,特别是“四道人生”的精髓与朋友分享。朋友受了鼓舞,了解到告别的意义,他把握时间和父亲做了一个完美的告别。
如何告别生命,病人和家属往往不知所措,要是错失圆满划下生命句点的时机,可能就徒留遗憾和后悔。
文:汤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