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中的耶稣画像 1731

1.  简介

你们是否注意到新约的各部著作,对耶稣有着不同的描绘,具有不一样的耶稣画像(图像、肖像)。那么,我们能经由不同的著作所介绍给我们的不同耶稣画像,更能完整而且立体地认识耶稣例如:“玛窦福音”的“主”、“路加福音”的“老师”、“若望福音”的“降生成人的圣言”、“马尔谷福音”的“人(子)”、“宗徒大事录”的“初期教会团体中基督亲切的临在”、“伯多禄前书”的“基督是同伴和典范”、“希伯来书”的“基督,永恒的司祭”、“默示录”的“基督绝对的胜利”等等。

简言之,这些画像的着墨点,都生动且深刻地描绘了耶稣的形象。

在“基督,永恒的司祭”一文中,文端指出耶稣基督的超越性,在祭献里,祂是大司祭,也是祭品。祂的司祭品位是超越一般大司祭的默基瑟德的品位,祂的祭品不是採用其他祭品,而是以自己天主子的身份作祭献。因此令整个祭献有了新的意义;旧约的祭献是暂时的,而基督的祭献却是永久的。

聪晋在“耶稣是同伴和典范”一文中,阐述在我们人生苦难旅程中,耶稣一直陪伴我们,并以祂自甘受苦的精神做我们的典范。我们应当深信苦难是暂时的,而且苦难的考验能使信仰更加坚定。因此,我们要用顺服及盼望的心情来应对苦难,等待救赎的到来,有救赎,我们受苦才有价值。

在“祂一直临在:由教会初期到现在”一文中,美碧依据“宗徒大事录“的记载,谈及耶稣虽升天离开宗徒与信徒的团体,但祂的踪迹还是历历可见。

我们可从宗徒们在圣神降临后的数次演讲,看到耶稣离宗徒与信徒的团体很近,因为祂复活了,这是一个现在的人,不是死去的人,是活着的人。宗徒们原先体验到的力量,现已转变为主的临在。主倾注了这股“力量—圣神”,现藉着圣神而临在,他们感受到圣神赐予的力量,才觉得祂很近,才能宣讲祂。团体已从“主临在”走到“为主作证”,先是经验到主临在于他们中间,后来则以主为宣讲的内容。

玛窦福音最后那句话:“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玛28:20),不是一句空话,确实如此,因为祂太爱我们了。

文 : 海星报探讨组

参考资料:

  1. 穆宏志著“新约中的耶稣画像”
  2. 高夏芳著“新约圣经入门”

2.   基督,永恒的司祭

引言

新约中的希伯来书以一幅很清楚的画像:“基督,永恒的司祭”来介绍耶稣基督。本书作者把耶稣基督描绘为一位永恒的、新约的大司祭,天人之间最完美的中保。

一般来说,司祭的主要功能就是“作中保”:“每位大司祭是由人间所选拔,奉派为人行关于天主的事,为奉献供物和牺牲,以赎罪过”(希5:1)

中保的功能包含三个阶段:首先是向上的中保阶段,既从世俗的世界向上升到天主那里;其次是被天主所接纳的阶段;接下来是向下的中保阶段,也就是将天主的祝福分施给虔诚的信徒。司祭们之祭献的活动,是在实现第一阶段的中保功能,另外两个阶段,具体来说,是罪恶的赦免(赎罪),以及光照所应遵循的道路(神谕和教训)、平安、兴盛(祝福)等。

在此文中,将探讨基督与司祭职的关系,并将上述之中保的三层架构视为一个基础,因为基督的奥迹正是实现这样的中保功能。

基督大司祭:最完美的中保

基督是大司祭,天人之间最完美的中保;犹如天主与人类之间的一座桥梁。

耶稣是天主子,祂可以自由地接近天主,祂又是我们弟兄中的一位,可以代表所有人类,祂无须再造一座桥,因为祂本身就是桥梁。

进一步来看,基督具有大司祭的两个基本条件:从祂与天主的关系来看,基督是忠信、可靠的大司祭。若以基督与梅瑟(旧约的中保)作比较(希3:1-4:14),基督不像梅瑟般是天主的家仆,而是天主的儿子。基督身为天主子,远超过梅瑟,更受尊敬,更为忠信可靠。

从祂与人的关系来看,基督是仁慈的大司祭。基督的仁慈是建立在祂的人性上。这位司祭是一位真正的人,经验着人的软弱,同样痛苦的体验,能够怜悯人,同情人的弱点。祂由“所受的苦难学习服从“。除了罪过外,在一切与人们相似。

基督大司祭的特点(希7:128

在祭献里,基督是大司祭,也是祭品;祂超越一般的大司祭,而祂的祭品就是祂自己本身。

(一)超越的大司祭品位(希7:1–28)

我们以圣咏110:4为基础,认为基督的大司祭品位是“依照默基瑟德的品位”,而非按照“亚郎的品位”。默基瑟德,因着他的名字:“正义与和平之王”,他的“无父、无母、无族谱、生无始、寿无终”,及他的接受亚巴郎的奉献,在犹太的传统是永恒大司祭的象征,他的司祭品位远超过后来随着法律而兴起的亚郎的品位。后者是暂时性的,按血统承传,藉外在仪式而定的;基督的大司祭职位却是藉天主的誓言而订立,是永恒的、成全的、无瑕疵的。

(二)超越的大司祭祭献(希8:1-10:18)

我们将基督以自己的死亡所作的祭献与旧约的祭献作一比较。旧约的祭献是属于“外表的礼节规程”,大司祭一年一次带着公山羊和牛犊的血,进入“属于世界的圣殿”,为自己和为人民的过犯奉献;基督则“带着自己的血”,一次而为永远进入了天主的圣殿”,获得了永远的救赎,所以“祂作了新约的中保”。

旧约的祭献不能使人成全,洁净人的良心,“因为公牛和公山羊的血断不能除免罪过”,而基督“只藉一次奉献,就永远使被圣化的人得以成全”。祂的祭献从祂的降生成人到祂的苦难死亡,都为承行天主旨意。因此,我们就是藉此而得到圣化。

基督大司祭带来的恩惠

基督之超越的司祭职与自我的牺牲,给我们带来很多恩惠,特别值得突显的有两个:首先即是罪过的赦免,基督的牺牲具有这样的效力,因为天主在新的盟约中,许诺“他们的罪过和他们的邪恶,我总不再追念”(希10:17)。

赦免的结果是和好,让我们能自由地接近天主。在希伯来书中提及“所以,我们要怀着依恃之心走近恩宠的宝座,以获得仁慈,寻到恩宠,作及时的扶助”(希4:16)。如今基督正光荣地坐在恩宠的宝座上,邀请我们在通往永生天主之城的途中,要怀着依恃之心走向祂,我们将会不时地从祂的手中获得祂的仁慈和扶助。

结语:基督徒的生活

若我们基督徒接近天主,让祂在我们内激发信望爱三德,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简言之,我们怀着真诚的心,以完备的信德去接近天主;也应该坚持所明认的望德,豪不动摇,因为天主是忠信的;也应该彼此关怀,激发爱德,勉励行善。同时,基督徒的行为:“与众人和平相处,尽力追求圣德 (希12:14),实行兄弟之爱(希13:1-3)”以及其他德行(希13:4-6);服从领导者(希13:17),常藉耶稣基督献上赞颂之祭。(希13:15)

文:谢文端 / 图:网络照片

3.   耶稣是同伴和典范

前言

伯多禄是主耶稣最亲密的门徒,他在受召叫之后,就跟随在主耶稣左右。在许多场合里,主耶稣总把伯多禄带在身边,因此伯多禄对主耶稣的言行可说是了如指掌。虽然伯多禄曾经在危机出现时不认主,这种人性软弱的表现,是他当时的自然反应。在他回头之后,终于能够负起主耶稣交给他领导教会的重责。在他宣讲福音的过程中,经常体现耶稣是典范与同伴这画像。在他写的伯多禄前书里我们就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个画像的展现。

我们是做旅客的选民

伯多禄曾经在小亚西亚一带(土耳其)传福音,在那里建立了教会。伯多禄前书就是他在这教会出现困难时,为鼓励及安慰而给他们写的,是新约中充满望德的书信,因此伯多禄也被称为:“望德使徒”。从书信的致候词里可以知道,这书信是写给居住在本都、迦拉达地一带的外邦人基督徒。当时他们正遭受到罗马政权的逼害。书信中伯多禄肯定了他们对信仰的忠诚,赞扬他们的信德。“你们虽然没有见过他,却爱慕他;虽然看不见他,还是相信他。”(伯前1:8)他指出基督徒都是照天主的预定而被召选的,并且分沾了基督的宝血而得到了重生。当中“做旅客的选民,(伯前1:1)表明了基督徒的家不是在这个世界,而是在天上。教导基督徒应该为主受苦,在世上度圣洁的生活。“如今你们暂时还该在各种试探中受苦。”(伯前1:6)。

耶稣是同伴和典范

伯多禄前书这篇书信包含了3个主题:苦难、顺服及救赎。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个充满着苦难世界,许多苦难来自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避免的。这些苦难有许多就出自我们的身边,上级、上司、老板、甚至不信主的丈夫及不服年长的年幼者,都在各方面给我们苦难。这些苦难可能会使我们放弃天主,但也会把我们推去接近天主。不过在这苦难的旅程中主耶稣一直都在陪伴着我们。(那里有两个或三个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们当中。) (玛18:20) 。主耶稣也以他自甘受苦的精神做我们的典范,指示我们不论遇到何等境况都应该以欢欣快乐的心情去迎接。应当深信苦难只是暂时的,而且苦难的考验能使信仰更加坚定。因此,我们要用顺服及盼望的心情来应对苦难,等待救赎的到来,有救赎,我们受苦才有价值 。

在这篇书信中伯多禄也吩咐基督徒要以主耶稣的顺命为典范,做一个顺服的基督徒。因此基督徒应当接受一切人立的制度,服从由君王派遣来的领导,而做妻子的也要服从丈夫,要以敬畏贞洁的品行来感动她那不信主的丈夫,而不要以外表的装饰来取悦他们。

藉着对主耶稣的盼望,基督徒在行动上应当要有获得新生命的表现:做顺命的子女、与弟兄和睦相爱,放弃各种邪恶、欺诈、虚伪、妒忌和诽谤。在生活中应当如初生的婴儿贪求属灵性的纯奶那样来坚定信仰。(伯前2:1-20)虽然这会使我们陷入于苦难之中,但是若因行善而受苦,这种坚心忍耐却是天主所中悦的。主耶稣就这样告诉了我们说:“在世界上你们要受苦难;然而你们放心,我已经战胜了世界。”(若16:33)

所以在苦难的环境里我们应该充满盼望,有盼望才能得到救赎。总之,伯多禄在书信中奉劝基督徒应当要善度圣洁的生活,要醒悟祈祷,要以坚定的信德来抗拒险恶的环境,以基督作为典范等待着他的再次到来。

小结

伯多禄原本是一位信心软弱、否认过主耶稣的宗徒;然而,主耶稣对他的爱却非常深厚,并叮嘱他“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22:32),牧养羊群(若21:15-17)。在经历了许多艰辛困苦之后,伯多禄果然以坚定不移的信心建立教会,宣传福音,最终也为主耶稣殉道牺牲。他的书信,不但善于安慰苦难的信徒,而且符合主耶稣的叮咛。书信中充满盼望与喜乐,让人们认识基督徒的独特身分、与天主的关系,并且能充满望德地等待着主耶稣基督的再来。虽然基督徒在这世界上好像在苦难重重的旅途中行动,然而天主是我们永远的倚靠和盼望。我们不要害怕因行善而受苦,这种受苦是为天主所中悦的,并且能让我们在将来得到荣耀与赏报。

文 :周聪晋/ 图:网络照片

4.   他一直临在:由教会初期到现在

在日常的生活中,你有感觉到基督的临在吗?遇到问题、困难、痛苦、无助时,会感应到祂就在你身边、为你加油、打气吗?如果没有,应该向祂祈求,只要以一颗炽热的心向祂渴求,除非你还未能与祂建立起关系,否则,祂一定不会令你失望。

让基督临在生命中,是教友一生必须努力实践的课题;“因为离了我,你们什么也不能作”(若15:5)。教会也是如此,虽然耶稣升天后,派了圣神来照顾这名“初生的婴儿”,只是如果没有基督亲切的临在,教会或许难以迅速发展起来的。

宗徒大事录

纪录教会发展初期情况的《宗徒大事录》,虽然在第一章就提到耶稣升天离开宗徒与信徒的团体,但在后面的章节,耶稣的踪迹还是历历可见。因圣神的降临,改变了约五十天前耶稣被捕那个晚上,这些四散逃走的宗徒;有一股前所未知,在他们中间的力量在运行,书中描述这力量的形象是暴风、舞动的火焰⋯⋯。现在他们不只胆敢宣讲,甚至意识到自己能够宣讲。他们宣讲的,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这些事情的意义。

从书中最初几次的演讲可看到,耶稣很近,因为祂复活了,这是一个现在的人,不是死去的人,是活着的人:他们原先体验到的力量,现已转变为主的临在,主倾注了这股“力量—圣神”,且藉着圣神而临在。他们感受到圣神赐予的力量,才觉得祂很近,才能宣讲祂。团体已从“主临在”走到“为主作证”,先是经验到主临在于他们中间,后来则以主为宣讲的内容。

伯多禄第一次宣讲后,有3000人受洗皈依,其后与若望一起上圣殿时,治好一名胎生的瘫子,他以基督的名字令瘫子站起来,随走随跳,甚至跳跃如鹿,应验了旧约先知的话。(依35:6)

保禄的皈依

其后斯德望的殉道与保禄的皈依,耶稣临在的痕迹,更显而易见。斯德望与耶稣一样,被犹太人藉假见证判了“亵渎天主”的罪,(宗6:11-15)他们把他拉出城外,用石头砸死了。(宗7:58),临终前,他与耶稣一样,大声呼喊主,不要向他们算这罪债。(宗7:60)很明显地,斯德望的死就像一面镜子,强而有力地反映出耶稣之死,也把耶稣宽恕仇人的美德伸延下来。

保禄的皈依就更不用说了(宗9:1-19),他并不是离开一个宗教,皈依到另一个宗教,他并未放弃犹太人的身份,只是从迫害正在成长中的“信耶稣的犹太人团体”,转变成“自己也信了耶稣的一个犹太人”而已。

一道白光从天上射下到保禄身上,他听到耶稣那句“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稣”时,他立即明白并坚信复活的主与祂的教会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由此,保禄深入详尽地阐明基督徒团体就是基督的身体,特别书写在《罗马书》及《格林多前书》中。

保禄的传教事迹

保禄强而有力指证耶稣就是默西亚的宣讲,使居住在大马士革的犹太人惊惶失措,他们共同商议要伤害他,并且更进一步要杀害他,幸好他的门徒把他救出去了(宗9:19b-26)。此后保禄前后三次外出,到小亚细亚及地中海沿岸一带宣讲福音,为耶稣作证的过程,都危机四伏:被烤打、监禁、被杖击、石击、遭翻船⋯⋯甚至在深海里度过了一日一夜(格后11:23-27)他夸耀他的软弱,是要叫基督的德能常在他身上(格后12:9)。

当保禄和巴尔纳伯在丕息狄雅的安提约基雅传教时,全城的人几乎都聚集了来(宗13:44),无疑地,表示这群人中是包括了大部份的外邦人,此时,那些无法被说服的犹太人开始制造纠纷,认为不按梅瑟的惯例行割损,不能得救(宗15:1)。保禄二人与他们起了不少争执和辩论,最后大家一起上耶路撒冷,宗徒和长老们开会商讨此事(宗15:6)。伯多禄独排众议支持他们,坚信外邦人不需割损就可成为基督徒,因为得救是藉主耶稣的恩宠,外邦人也一样。(宗15:11)

伯多禄的转变

其实, 在这次事件之前, 伯多禄已经历了一次“心态的改变”,他这种“转化”,与保禄“皈依”的重要性是相当的。他从先前认为默西亚的来临,只是为犹太人得救,而转化为原来也是对外邦人的祝福,让他主动改变的不是人,是天主。伯多禄是在一个神视中(宗10:10-16),明白了天主的旨意(宗10:34-35),更真正了解到天主对亚巴郎说的“地上万民都要因你的后裔获得祝福”(创18:18)的实际涵意。宗徒之长伯多禄首先向外邦人宣讲并让他们受洗(宗10:44-48);如此做,只不过是回应天主的启发而已。

耶稣的爱

玛窦福音最后那句话:“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玛28:20)并不是一句空话,确实如此,因为祂太爱我们了。耶稣透过瑞典圣女碧瑾 (St. Bridget) 教导我们诵念的苦难经文,最令我动容的一句是:“为了我们的益处,祢在世上可以为人类做的,都巳经完全做了。”就是因为爱。

在十字架下目睹爱子受苦的圣母,当耶稣对她说:“女人,看,你的儿子”,让圣母成为万民的母亲时,她的心情是怎样的?当日领报时,天使告诉她,她将生一名儿子,祂将是伟大的,统治以色列家直到永远⋯⋯现在,这儿子将死在十字架上,而她,要将对爱子的爱,全部转到万民身上,这是怎么一回事?圣母有疑惑吗?

天父对我们的爱竟深湛至此,不止派独生子救赎我们,连祂在世的母亲也给了我们,我们如何以爱还报祂的爱呢?!

文:高美碧/图:网络照片

Shopping Bas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