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外七苦堂
我是在两年前的初夏,在出差的任务结束后第一次走访苏州市三香路古老的圣母七苦天主堂。这天主堂不在大路显著处,而是深藏小巷内,须问路才找到。
先经过一个门楼,而后才看到天主堂掩映在葱茏的花木之中。整个“抵达”的过程,就像我参观多座苏州园林进园时所体验过的,总是不让你一眼就看尽,须经过一番转折始豁然开朗。
眼前七苦圣母堂的主立面,的确教人惊喜。它是个中西合璧的设计。中式部分包括感觉十分“江南”的马头墙造型,墙顶的飞檐,筑墙的青砖,还有墙上“万有真源”匾额和“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对联。西式部分包括底部的粗琢方石、三道含科林斯式石柱的圆拱门,彩色玻璃玫瑰窗,还有三个石雕圣像。
中西合壁的风格延伸至这座设计独特的主教座堂其他部分,包括正厅柱子上以中文书写的多副对联,梁上的多片匾额;以及源自西方教堂建筑传统十字型的平面,正厅和南北两翼宽广的空间,柱子与柱子间的半圆拱,天顶的木结构。
令我十分欣悦的是,虽然这栋已有百多年历史的建筑物融合了东西方建筑元素,但予人的感觉非常自然。如果要以一座教堂反映天主教本土化(inculturation)的概念,苏州圣母七苦堂是个很好的例子。
本土化可粗浅地理解为天主教在传教的过程中,一方面忠实于耶稣基督的福音,另一方面则融入各地不同的传统、文化,使能更贴近当地群众。数月前本报报道在农历新年期间,有些堂区的教友们在神父带领下进行祭祖仪式,便是天主教在华人社区里本土化的体现。此仪式看似华人传统“拜祖先”,其实不然。我们不把祖先当成神灵膜拜,仅对他们表示尊敬并为他们祈祷,依然忠于天主教教义。
说起祭祖,我的思绪不禁回返童年举家居住在山城怡保的日子。本是个宁静的住宅区,却因我家斜对面来了传道人聚众大声咏唱而使对声响特别敏感的父母受到干扰。有些邻居的小孩去过集会后再不肯拜祖先的行为更令他们反感,马上警告我和哥哥绝不可信教。他们以为一旦孩子信教便会忘却孝道和华人“慎终追远”的观念,后来即使送我到公教附小以让我获得良好双语教育,这个禁例不变。
而天主教徒都知道天主十诫之第四诫为“孝敬父母”,仅排在与天主有关的第一至第三诫之后,甚为重要。圣母七苦之一乃站在耶稣的十字架旁,亲睹其子生命在酷刑中逐渐消亡却爱莫能助,而主耶稣在极度痛苦之中,犹将她托付给年轻的若望。“耶稣看见母亲,又看见他所爱的门徒站在旁边,就对母亲说:‘女人,看,你的儿子!’然后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就从那时起,那门徒把她接到自己家里。”(若19:26-27)。这显现祂人性中的至孝,祂并给予世人一位至伟大的母亲。
忽然想:假如父母当初不曾误解信主会造成孩子不孝,可还会对孩子下信教禁令?假如没有禁令,我会不会在公教附小听修士讲道后,很快便入教?实在很难说。这些年经历的曲曲折折,寻寻觅觅乃至最终受洗的奇妙过程,像极了令我赞叹的苏州园林入园方式,那何尝不是神的恩典。
文/图: 方济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