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露德圣母堂

露德圣母堂是新加坡其中一座超过百年历史的古老教堂。2005年1月14日被政府列为国家古迹。它的历史追溯到18世纪。

早期的印族天主教徒

1825年到1860年间,在勿拉士峇沙路 (BrasBasah Road) 附近有个印度人的监狱,于是那些监狱雇员和商人就在这个地区聚居起来。他们中的天主教徒最先去善牧堂参与弥撒与活动,后来他们就去在1870建成的圣伯多禄圣保禄堂。那里也是华人去的圣堂,但人数比印度人多,印度教友感觉到被冷落,尤其是当那位能说流利淡米尔语的巴黎外方传教会神父,Father Pierre Paris,蒙主归天之后。

筹建圣堂

在1883年,巴黎外方传教会Edouard Gasnier主教派遣Father Joachim Alexander Marie Meneuvrier传教士到新加坡,专职为印度族教徒服务,并责成他筹建一座圣堂。经过两次的申请失败后,终于在1885获批准一块低洼泥泞沼泽之地,位于梧槽河湾。经过很多个月的大规模填土和巩固工程后,终于在1886年8月1日由Gasnier主教和总督Sir Frederick A. Weld举行祝圣和奠基。新圣堂于1888年5月13日落成和被祝圣,定名露德圣母堂以纪念圣母在法国露德显现给圣伯尔纳德(St.Bernadette)。其设计模仿了法国露德的同名教堂,所以是一座新哥特式教堂。当时采用的建筑材料,如装饰品、尖顶、尖拱、拱壁、和堂中16根主力柱, 皆从法国入口。

露德圣母堂的位置靠近实龙岗路,印族同胞聚居之地区,后来在圣堂旁加建一间学校,方便当地居民。以后露德圣母堂不单为新加坡的印族天主教徒服务,甚至曾经照顾柔佛州南部的印族天主教徒。

二战及以后

1942年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两枚炸弹落在圣堂旁,学校和左右两翼都被破坏,但圣堂大堂则完整无损。日治时代(1942-1945),圣堂被改作为日本陆军总部。

1974年开始,露德圣母堂的服务不再只局限于印族天主教徒,其他种族的天主教徒也欢迎。弥撒用英语、淡米尔语和僧伽罗语举行。

1987年,露德圣母堂翻新,原来的红、灰、黄的油漆不见了,换来全白色;并塑造立了一座石窟,内里摆放了关于圣母显现的雕像,和镶嵌上的彩绘玻璃窗。玻璃窗上描绘了“至圣玫瑰经的15端经文”。

由于露德圣母堂属国家古迹,在2009年获得政府资助,重修钟楼和屋顶,于2010年完工。

Shopping Bas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