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和平之后天主堂

建堂源起

30年代后期,新加坡城市迅速的发展,教友人数与日俱增。因此教会分别在甘榜巴鲁和加东区建造了圣德肋撒堂和圣家堂。当时的圣家堂是欧亚裔人的教堂,而华人仍然要去市区的教堂。初期,加东和直落古楼一带还是漁村,但自从东海岸路于1911年完成后,越来越多的华人搬离市中心,东部成为热门的住宅区和渡假区。再建立多一间圣堂已迫在眉睫,但是适值二战爆发,因此计划便搁置了。

战后,1946年新加坡孟总主教任命Fr. O. Dupoirieux(德蓝郁神父)为芽龙区的教友成立堂区,但是由于加东及漳宜区的发展迅速,于是1949年德蓝郁神父在丹绒加东路买了现今和平之后堂的地皮并负责筹建新的圣堂。虽然圣堂在战后才开始兴建,德蓝郁神父期望以后继续和平,所以命名新圣堂为和平之后堂,奉献给圣母,希望可敬的圣母成为世界和平之后。圣堂于1954年4月4日受难主日举行祝圣典礼,从此为加东和巴耶里巴的教友服务。德蓝郁神父为首任堂区主任直至1957年4月。

茁壮成长

和平之后堂建成后不久,在多位神父的大力推动下,很快成立了圣母军,圣文生会和玫瑰经团,通过团体的积极活动,教友人数与日俱增。1957年当时的王学文神父目睹华文教友激增,于是在1960年成立了华文圣母军。

历任的神父都处处为教友着想,不断改进,美化和扩建教堂,使教友能在舒适的环境里参与弥撒和其他堂区活动。以下简介历年的大事:

◆1961 开始举行华语弥撒。

◆1962 加建一座大礼堂。

◆1964 舒适化和美化圣堂:安装铝质百叶窗、裝置多台风扇、铺上悦目的地砖、增设活动室和图书馆、利用大礼堂作多用途,例如:餐厅,婚宴和其他庆典。

◆1973 建立一个新祭台来配合新的弥撒礼仪,即神父面向教友。维修圣堂礼堂、神父楼和工人宿舍,同时在圣堂周围铺上柏油路。

◆1976 成立堂区理事会。

◆1978 1)法地玛圣母态像巡游抵达,和平之后堂被选为新加坡其中的一站。

2)扩建原本一层楼的神父楼成为两层楼的办公室兼神父住宅。

◆1979 25周年银庆,整个圣堂重新補修粉饰一番,并选定圣母无染原罪瞻礼日为银禧纪念日。

◆1983 时任通讯及交通部长的已故总统王鼎昌访问。

◆1987 首个开办华文成人慕道班的堂区。

◆1996-1997 获得教友的捐助,将圣堂旁边的一层楼宿舍改建成四层楼高的达味楼,作为活动、会议和信仰培育用途。

◆2004 50周年金禧纪念。

◆2011 教廷大使莱奥波尔多·吉雷利总主教牧灵访问。

◆2012 举办音乐会,邀请香港歌星叶丽仪演出。

◆2013 举办音乐会,邀请韩国合唱团The Korea Choir ofMartyrs演出。

◆2014 展开大规模重修工程并庆祝建堂60周年。

新的面貌迈进60

2013年,和平之后堂原本只是要换掉两台损坏的冷气机和改善阁楼的安全,后来竟发现圣堂需要更换电线,以达安全标准。17年以来,圣堂并没有进行过广泛的维修,很多设施也老化。于是为了安全,也藉着60年的庆典,给教堂一个全新的面貌。同年9月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这个工程。重修工程包括教堂本身内外、大礼堂、餐厅和达味楼。显著翻新的有祭台、领冼池、圣像、灯饰和圣堂大堂顶。连圣堂标志也换了新的设计。2014年工程完成,8月14日由吴诚才总主教祝圣。

重视信仰培育

在60多年里,共26位神父曾经在和平之后堂服务过,而服务最长久的是李之义神父,共34年,2001年退休。他们都充满革新的态度,重视美化教堂,但也更着重信仰培育、团体生活和神修活动,先后成立了十多个团体,致力于传教、礼仪、信仰等,所以培育了不少神父,修女和修士。现今的驻堂司铎是杨德成神父和助理司铎王汉强神父。

 

Shopping Bas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