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探索狮城哥德式教堂

探索狮城哥德式教堂

数数看,狮城的哥德式教堂还真不少。单在市区就包括圣安德烈大教堂、圣伯多禄圣保禄堂、露德圣母堂,市区外还有位于后港的圣母圣诞堂。连新近完成的圣雅丰索堂也采用了这种式样。

哥德式建筑起源于法国, 在12-15世纪鼎盛,文艺复兴期式微,却又在18世纪卷土重来,世称“哥德复兴式”。新加坡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哥德式教堂就是这个“潮流”下的产物,但因为本土种种情况而自有其特色。

由一大片绿地包围,至今依然在闹市中维持一份清静的圣公会圣安德烈大教堂,由英国的军事工程师麦波申上校设计,麦耐雅少校督造(麦波申路和麦耐雅路分别以他们命名),竣工于1861年。如果不说,没人会猜到它乃是由来自印度的囚犯所建;这是因为新加坡曾是印度囚犯发配站。他们从家乡被发放到此地建桥,造路、建造楼房⋯竟能造出这么巍峨的一座大教堂,确是个大大的惊叹号!而这故事还有个令人欣喜的结局:自1872年起新加坡不再是发配站,囚犯多获得无条件赦免而可返乡,但有的选择落户狮城,并继续在公共工程领域里做出贡献。

建于1886-1888年的露德圣母堂服务于当时的淡米尔天主教社群。我们从它的地理位置——小印度边缘——便可以理解。建于1870年的圣伯多禄圣保禄堂初时也与这个社群挂钩,但后来单与华人天主教社群建立密切关系。至于落成于1901年由法国神父纳昂设计的圣母圣诞堂(这位神父的另一件哥德式作品是前耶稣圣婴修道院小堂)则从一开始便为后港的潮州天主教徒服务,并一路与他们成长。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座哥德式教堂皆由法国神父发起建设,而建堂基金皆来自相关的族群。如今,天主堂与族群关系没以前明显,但从前的历史仍有迹可寻。比如,在露德圣母堂入口处“守护”着的圣犹达和圣安多尼之名以英文和谈米尔文呈现;圣母圣诞堂内耶稣基督与圣母玛利亚的圣像旁各有一副中文对联。

新加坡哥德式建筑源自欧洲,式样在“迁移”的过程中有何改变是个颇有趣的话题。首先,若与中古时代的例子相比,无论造型、装饰都比较简单。其次,为了适应热带气候,加入通风百叶、风扇等装置。另外,主要用料不是石材而是砖与灰泥。用料多就地取材,如砖用本地黏土烧就,灰泥用海边贝壳制成,但复杂的彩色玻璃窗却得从外国进口。外表纯朴的露德圣母堂内部更有一组令人惊喜,来自巴黎的铸铁结构。就因为铸铁的运用,使柱子和尖拱显得特别纤细,教堂内部感觉轻盈。

对比本文插图中上述四座哥德式教堂的外观,不难发现其共同点。它们都有门廊,都有钟塔,而钟塔之上更有冠上十字架的尖塔进一步增加高度。以外,它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尖塔,都指向天空。若要这些哥德式教堂代我们唱一段圣咏,它们会选择哪一段?我想,因那一个个大小尖塔总是引导我们的目光望向天空,会不会是第123首:“居住在诸天上的大主,我向祢仰起我眼目⋯”

写下这句圣咏时,我祈求全能的天主给予我恩宠,使我能时时将目光锁定祂并活出福音。同时,我也感谢天主以这篇文章为牵引,让我亲近本文所述这几座教堂:有的早已认识此番重温倍觉其精妙;有的从未真正认识甚至从未踏入,甚惊异于其内涵的丰富;总的来说,这是一次极美丽的探索。

文/图:方济虎威

Shopping Bas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