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巴洛克教堂牵动人心

巴洛克教堂牵动人心

能参加这台毕生难忘的弥撒,实在具戏剧性!那个主日和妻女在罗马适逢梵蒂冈博物院免费开放,一早前往参观,谁料它尚未开门人龙已排得似无尽头。这时,却又见到不少衣冠楚楚的教士往圣伯多禄大殿走,便跟着他们一直进入殿堂。一家人无心插柳的参加那台弥撒,竟是为配合当年主教会议结束,由时任教宗本笃十六世主祭的弥撒!这真是天主的恩典。

本文用这样有点不寻常的开头,是为带出巴洛克教堂具戏剧性的特质。而谈论巴洛克风格也一定离不开圣伯多禄大殿。它大穹顶下的青铜华盖,位于其后的圣伯多禄宝座和圣神鸽子窗,以及大殿前椭圆型的广场,都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经典作品。

先说华盖:远远就可看到它由四根象在扭动的“大麦糖”柱子支撑,又有弧线攒顶,特别引人注目。再说窗子:呈椭圆形以鸽子代表圣神为中心,有金光漫射天使围绕,天使圈外更有放射性排列的细管似光线射向四周。弧线、椭圆、巧妙的采光、不动之中的动态、虚与实的相连,再加上绘画、雕塑、建筑的融合——这些都是巴洛克风格元素——制造了无比动人的效果。就如椭圆形的圣伯多禄广场由弧形柱廊围合,柱廊顶上又耸立圣人石像,使人进入广场像是被双臂环抱,并受到诸圣欢迎,萌生美丽的感觉。

广场、华盖、宝座和圣神鸽子窗的作者叫贝尔尼尼,是出生于16世纪末一位著名的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师。16世纪在教会历史上是个动荡的世纪。1517年掀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新教,使教会自11世纪的一次分裂后再度分裂;其后天主教会展开反宗教改革运动,自其内部更新。这项运动的一个果实是传教工作的积极展开,而圣依纳爵罗耀拉于1540年创立的耶稣会,是将福音传播四海一支重要的队伍。

罗马的圣依纳爵堂是巴洛克教堂。它的外表不很出众,但里面天花板上由耶稣会士波索绘制,“圣依纳爵之荣耀”的壁画却是如此动人!只要站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仰头观看,就会看到真实的建筑构件在壁画的图像中往上延伸,而天国的景象出现在其上!只见天父将光射向耶稣基督,耶稣基督又将它投向已抵达天国的圣依纳爵,再分成四柱撒在由代表亚、欧、非、美四大洲人物驻守的四个角落,视觉效果震撼人心。

喜欢教堂建筑的我,多次为了走访一座心仪的教堂而长途跋涉。慕名而特意参观的巴洛克教堂除了以上所述,还包括以“透明”祭台闻名的西班牙托雷多座堂、以室内洛可可风著称的德国十四救难圣人圣殿(我曾于第1616和1634期本栏分享这两段旅程的所见所思)。而巴洛克风格的发源地意大利,德国与西班牙都确实是参观戏剧性巴洛克教堂的好地方。相比之下法国、英国教堂的巴洛克风格感觉“冷静”,但各自精彩。

在新加坡的圣心堂我们可看到法国巴洛克风格。这座由法国神父Lambert设计的天主堂竣工于1910年。它外立面的比例,四根“巨柱”的烘托,层层叠起至八角塔的布置,顶上椭圆形“牛眼窗”的点缀,皆有巴洛克神韵。从室外进入,首先抵达的椭圆形门厅同样有巴洛克感觉。

巴洛克教堂和之前的文艺复兴教堂同样运用古典建筑语言,但感觉很不一样。个人认为,戏剧性的巴洛克固然是一种巧妙的,能牵动人心的创作,但总不及文艺复兴的平衡、典雅使人舒畅。这两种不同的式样,也许和它们产生的时代有关:文艺复兴时代欧洲人文主义抬头,但人们都活在主内,因此一切皆是和谐的;及至巴洛克时代,除了有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为前奏,更崛起启蒙运动使人质疑神的存在,乃至脱离教会,人们所面对的张力肯定是巨大的。“快进”至21世纪,我们的信仰不时受到周遭种种之考验,内心不也会产生不安?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或可重温主耶稣说过的一段话:“我把平安留給你们,我將我的平安赐給你们;我所赐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赐的一样。你們心里不要煩乱,也不要胆怯。”(若14:27)

我们心里不要烦乱,也不要胆怯;我们向天主祈祷,求祂继续恩赐信德。

文/图: 方济虎威

Shopping Bas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