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创意无限
这个欣赏教堂建筑的系列,如不谈现代主义教堂是有所欠缺的。尤其是在狮城,32座天主堂里超过半数都可与现代主义挂钩,我们不能不对它有所了解。
现代主义诞生于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与美国。一些前卫的建筑师大胆地使用新材料、新科技,创造人类前所未见的建筑。他们摒弃了历史悠久的古典、哥德等建筑式样,采用新的建筑语言创作;现代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建筑主流,且席卷全球。
现代主义建筑注重功能,甚至有“形体跟随功能”的说法。然而,一座出色的建筑断不止符合功能,它也具美感,只不过这种美感不来自装饰,而来自建材本身的面貌,比例的合宜,空间的变化,光线的妙用…这是一种抽象的美,剔除表面,抽取本质。
本文用以阐述现代主义的都是本土教堂。不像早前谈古典式、哥德式、巴洛克式总是外国有极超脱的例子而本地的相对简单,狮城的一些现代主义教堂建筑比起外国的并不逊色。
第一座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与国家同庚,位于女皇镇的圣体堂。打从第一次看到它就被它与众不同的外形吸引。当时年纪小,以为天主堂都应像我校园里的圣伯多禄圣保禄堂一般古色古香,如此“摩登”的教堂必是基督新教礼拜堂。这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一直到六年前我在圣体堂参加甄选礼才被“更正”。
好一座圣体堂!为写本文重访,再一次让我心动。它那带有“折纸风”,线条利落的外表依然出众,而内部全靠自然光线照亮的空间——是在一个平日的下午造访教堂没亮灯——更是动人心弦。几何性质特强的外表体现在内部,从木板天花版、祭台后的砖墙至灯饰都可见三角形元素。巧妙的采光自屋檐下与钢筋混凝土遮阳板间射入,柔和而带神秘感。里里外外并无任何附加的装饰,一切都为了满足功能,但一切都呈现美感。整座建筑更含象征性:像是一个营帐,使举行圣祭时我们仿佛在会幕里与天主相遇;三角形元素自然也让我们想起天主圣三。
另一座我特别有感觉的本地天主堂是落成于2003年的天使之后堂。也是在未入教前便与它相会——但仅仅在纸上。它曾获新加坡建筑师学会设计奖,而我一看到它的照片便喜欢上了。入教后不时会到那儿参加弥撒,与它的关系因圣方济亚西西已成为我的主保而显得亲密;天使之后堂是由方济会士主理的教堂。
天使之后堂设计简约,体现“少即是多”:大片的玻璃墙设在入口处巨大的挑檐下,天花板与其余三面墙的上方均是素净的白,墙的下方、座位和地板则为木料的棕;祭台上方悬挂十字架上的基督(十字架巧妙地“刻”在天花板上),是整个空间的焦点。此堂设计简朴而动人,很符合圣方济与小兄弟会会士在谦卑中活出福音的精神。
当现代主义建筑初以全新形象出现时,或会叫一些人吃惊,认为是反传统。但事实并非如此:符合现代科技、现代精神的一座优秀的现代主义建筑,绝不会忽略古人所强调“实用、稳固、愉悦”的建筑三大要素,只不过将其以不同的形式呈现。这场建筑界的改革,很自然地使我想起在神学课程中读到,年迈而新上任的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于1959年出人意表地宣布欲召开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简称梵二)的意愿,致使天主教会最终产生巨大突破的神妙事迹,以及梵二16项文献的部分精彩篇章。信仰的核心不变,但在弥撒的形式上,在赋予平信徒更大程度的参与上,在与分离的主内兄弟姐妹及其他宗教的关系上…都比前更符合当代精神,而经此一突破,往后的“可能”——就像现代主义教堂建筑的创意——是无限的。
走笔至此本文即将完成,本栏也将告一段落。回想两年前“起步”时,它似是个不可能的任务,自己确不知能否持续…可幸圣神一路上通过不同管道给予书写信仰的灵感,使题材不缺且每篇稿皆能顺利完成。现须抽离一段日子以分辨天主的意向。假如祂所指引的路,是继续为本报服务的路,我和读者诸君日后定还会在这一扇文字的玫瑰窗里相逢。
文/图:方济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