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瑟 杀 死 了 一 个 埃 及 人 后 , 逃 往 漆 米 德扬去投靠司祭勒乌耳。在那里娶了漆颇辣,是司祭的七个女儿之一。为他生了革尔熊及厄里厄则尔两个儿子。好说梅瑟在回埃及的路上,某一黑夜正在露宿之际,天主要杀死他。漆颇辣急忙用石刀给儿子革尔熊割下包皮,算是施行了割损礼,又拿它接触梅瑟的下体(“他的脚”所指),使丈夫也像行了割损一样。如此救了自己的丈夫免受杀害(出4:24-26)。其后漆颇辣带着两个儿子,归回父家居住,直至以民出离埃及后才阖家团聚 (出18:2-6)。
现 代 读 者 看 这 个 记 载 , 会 感 到 莫 名 其妙,思索到底有什么意义?学者们认为这故事是要强调割损礼的重要性。在旧约中,以民应施行割损的来源,说是来自天主的命令(创17:23-27;苏5:2-10)。且按古来的遗教,说是缔结盟约的标记 (宗7:8),也是一个人隶属于以民宗教团体的象征 (户9:14),是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撒上14:6; 撒下1:20等)。其实割损在亚巴郎以前就已存在,而且也不只以民行割损。但割损在以民的文化和历史中,却附上了重大的宗教意义(创17:9-14)。
以色列人行割损礼的真正来源至今已不可考。有人主张它来自埃及;但也有学者认为两者均来自同一个根源。或许是当以色列人定居巴勒斯坦之后,才从客纳罕人那里接受了这项习俗。在起初它或许与卫生、成人礼或婚姻礼有关,但渐渐地加入了宗教意义,尤其是当这个礼节开始从青春期移转到婴孩诞生后马上举行。后来割损礼在以色列民族中,变成了与天主特殊关系的记号,是盟约的外在表征。
在被充军的时候,以色列人生活在那些没有受过割损的人中间,割损礼更成了保存民族和宗教意识的必要因素。在受到民族和文化迫害时,割损礼在以色列人中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存条件。比如在玛加伯教难时,它是犹太人信仰的试金石。时至耶稣时代,犹太人仍然恪守割损礼,男孩出生后八日即受割损,即使是安息日或赎罪日亦不例外。
早期教会对外邦归化的信友应否行割损礼曾有过疑惑。有些传统的犹太人视割损为得救的必要条件,因为那是遵守梅瑟的规定。其中几个人从耶路撒冷来到安提约基雅,向皈依的外邦人说一定要行割损礼才能得救。他们的论调来自旧约圣经的教诲。保禄和巴尔纳伯却坚持反对,认为不应该把这项习俗做为救恩的条件。结果双方发生了剧烈的争辩。(罗2:25-29;迦5:1-12;斐3:2-9)
为此,宗徒们在耶路撒冷召开了第一次大公会议。会议以伯多禄和耶路撒冷主教次雅各伯的发言作为总结,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割损礼是旧约的法律,那只是新约的预像,是暂时的。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圣血所立的约才是最后和最新的盟约,因此旧约的法律已经不适用于基督徒,割损礼当然也不例外。
犹太人持守了近二千年的传统一下子被教会所推翻了,肯定令他们的领袖感到愤怒和怨恨。皈依耶稣的犹太基督徒负上了背叛传统信仰的罪名,因此遭受了排斥与严厉的迫害。迫害者这种反应可以理解,而基督徒为见证对耶稣的信仰所付出的牺牲,更是可歌可泣的。
文:萧永伦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