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是《民长记》里所记载的一位民长,却是经常让读者感到困惑的一位领袖。三松的母亲年老得子,于是将孩子献于天主,而他的使命就是要从培肋舍特人手中拯救以色列。(民13:2-5)经文说他是一个发了纳齐尔愿的人。什么是“纳齐尔”愿?就是发愿者应履行三个条件。一、清酒烈酒都不可喝。二、不能剃头,头发要任它长。三、不可靠近死人,连父母的尸身也不能碰触。(见户6:1-8)
经文强调三松是一个从母胎就已被天主拣选的人。话虽如此,三松的生活方式更像是一个暴徒。而且他迷恋女色,到处留情,最后中了美人计,导致他失去了能力,走向了死亡。关于他的生活描述,经文采用了一个文学手法,那就是把他和两个女人作为故事叙述的主轴,并加上一些插曲。关于这两个女人,第一个没有写出名字,第二个名叫德里拉。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破解了三松的秘密。第一个女人要破解的是三松给出的谜语,而第二个女人要破解的是三松力量来源的秘密。三松没有守住这两个秘密,因此让他失去了一切。
第一个女人是三松的初恋。结婚之日,按照年轻人的风俗,摆设宴席。女方的父亲指定他们族里的三十个男子与他同行,作为他婚礼的伴郎。三松给他们出一个谜语,限定七天婚宴期间把正确的谜底说出,赌注是三十件长袍和三十件麻纱外衣。密语是:“食物来自于食者;甜蜜来自于强者。”结果他们迟迟猜不出谜底。于是要求三松的妻子说服丈夫揭露谜底。妻子就用哭闹的方式套出答案,并把它告诉了族人,以致三松输了赌局。三松非常生气,下到阿市刻隆,杀死了三十人,拿了抢掠的麻纱外衣分给猜出谜底的人。之后愤怒的回去父家。
三松离开后,丈人以为他抛弃了女儿,把他另嫁给一个族人。不久三松却回来要求与妻子同房,丈人不答应。三松又发了脾气,决定报复培肋舍特人。他抓了三百只狐狸,把狐狸的尾和尾结在一起,用火把插在两尾中间,将狐狸放入培肋舍特人的庄田内,如此放火烧毁了培肋舍特人的很多财产。后来又用一块未干的驴腮骨,击杀一千个敌人。
第二个女人是培肋舍特人德里拉。她色诱三松说出了力大无穷的秘密,既是他不剪的头发。然后趁三松熟睡时,剃掉了他的头发,使他变得软弱无力,被培肋舍特人捉去,剜去了眼睛,带他下到迦萨,用铜链锁了他,在监狱里受折磨。在痛苦中,三松才冷静下来,痛定思痛,最终明白了自己离开天主后一无所有。于是他以忏悔的心向上主呼求:“吾主上主,求你眷念我!求你再赐我力量,只要这一次!”力量恢复后,三松双手各抱一根柱子,奋力屈身,大殿随即倒塌,他与培肋舍特人同归于尽。就这样三松给自己的一生做出了结。
三松被天主拣选,但他的生活处事是靠血气。他对培肋舍特人的攻击,都是因为女人,以及私人利益被侵害,所以才加以报复。按基督徒信仰的角度看,他的生活与福音精神完全背道而驰。于是有些人在解释三松的故事时,把他当作失败的典型,是人们“千万不要学习”的例子。还有人解说天主能利用人做了的坏事,去成就祂想成就的。其实这些说法都是牵强的。以旧约作者的眼光看,英雄的个人道德生活并不是诠释他“好坏”的标准,而是他对族人的生存和兴盛贡献多少。以此来看,故事的重点是“他在培肋舍特人统治以色列的时日内,作以色列民长二十年。”所以他被《民长记》视为成功的英雄,以及“好”的人。从基督福音的角度看,我们不能苟同旧约的伦理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认定天主的旨意是反映在基督的训诲中。三松为所欲为,结果被两个女人打败了。基督徒却不该按照自己个人的喜好和欲望生活。我们应该按照耶稣的福音生活,以他待人处事的精神作为我们的生活原则。
文:萧永伦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