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趟圣弥额尔山
正当青春时曾和大学同学们到英国康沃尔郡游玩。来到一处海岸,见前方有一锥形小岛,上有古迹却因波涛汹涌可望而不可及。其中一人说那叫做圣弥额尔山,退潮可步行过去,而且它在法国还有“同名兄弟”更为壮观。
到了有机会往诺曼底岸外的圣弥额尔山时,已来到人生的深秋。三年前和妻到巴黎旅游特地到那儿作一日游。清早在市中心坐旅行巴士,大约四小时方趋近它。并不是趁退潮步行过去,而是另乘游览车过一条长堤抵达。
堤建于百多年前。之前这却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屿,在公元6世纪已有隐士在其上居留。它与总领天使圣弥额尔的关联始于8世纪初,一位叫奥伯特的主教数度梦见他,受他指示在岛上建教堂。渐渐地许多人前来寻求圣弥额尔的保护,海岛很快地成为著名的朝圣地点。十世纪末更有本笃会士留驻。他们除建设隐修院供自用的部分,也增添供朝圣者住宿。原来本笃会士在祈祷与工作之外,更须接待朝圣者,不论其贫富。
圣弥额尔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由多代人大兴土木建隐修院,再加上山脚的民宅及在战乱时期树立的城墙而形成今天的规模。我和妻自山脚开始探索,一路欢喜。先走过村庄的横街窄巷,逐步登高至隐修院入口,再往上走而抵达它的核心部分,始建于11世纪的教堂。教堂正厅以石柱和圆拱作为结构,属罗马风建筑风格,沉稳而纯朴。
与它比起来,隐修院的13世纪哥德式回廊愈见精巧。这是个独特的设计,环绕中心庭院的石柱和尖拱以双排形式支撑廊顶,原为减少承重,视觉效果却是如此出众!原来回廊不建于平地而建于一个大堂之上。这是因为圣弥额尔山山顶面积不足以让隐修院照一般做法让设施都立在平地上,须将它们层层叠起。
一进入回廊我顿觉无比平静。自从在大学读建筑史初次接触修道院这个建筑类型,便对它有种说不出的喜爱,更向往修道人抛弃世上种种包袱入内修行的洒脱。我想像他们在此清寂的回廊内祈祷、默想、学习、沉思,会不会最能亲近神?
圣弥额尔山回廊一极不寻常处是有一个可望向外的开口,(一般隐修院的回廊皆封闭“内向”)。它本应通往集会厅,但该厅并未建造后人便将开口易为一面窗。我和妻信步来到此处,自然向外瞭望,但见沙滩和无尽的海洋分外迷人——虽然这么想,我肯定不适合做居留在隐修院封闭回廊里的修道人!而天主的确没安排我那么做。祂以我从没法预料的方法牵引我,使我在俗世完成一件件“不可能的任务”。当专注于做能荣耀祂之事时,我感觉最能亲近祂。
在等待游览车回旅游巴士时,我看到将会有桥取代堤以连接海岸与海岛,使海水能再度流通的告示,十分欣喜。海堤是造成圣弥额尔山周边淤泥聚积,近年来大潮不再,岛屿更可能变成陆地一部分的主因之一。后闻桥代堤工程已于两年前完成,潮也确实“回返”了。
感谢天主给予我们自由。但假如我们错用自由——如人们在圣弥额尔山建堤造成对环境与景观的破坏——后果则须自负。而每一位信友都是天主的宫殿,且想像这宫殿就像圣弥额尔山的圣殿耸立海岛上,我们在行使自由时,切记得内在要保持它的洁净,周边也不许有淤泥堆积。祈求圣弥额尔时刻保护我们,阿门。
文/图:方济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