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兀兰第一道25号的圣安多尼天主堂的附属建筑物 The Fireplace已经建造完成。原本决定8月24日(2014年)举行开幕,之后接连七个星期举办庆祝活动。由于未取得入伙准证,一连串的庆祝活动取消;24日当天由吴总主教主祭的弥撒则如期举行。藉此新建筑物落成,筹备举行盛大庆典之际,特地整理了圣安多尼天主堂的历史,与主内兄弟姐妹分享。
1927年中国广东省惠来县百岭村受到战火之殃,村民们为躲避战乱,逃难至汕头市圣若瑟堂集中,并恳求主教伸出援手(村民几乎清一色是天主教徒)。主教将暂时停办的圣若瑟中学辟为临时难民收容所,并火速向海外发送电报求助。新加坡主教立即回应表示愿意接受这批难民。这批百岭村的难民于1927年3月1日抵达新加坡。
难民们身无分文、一无所有,生活都成问题。幸得建筑承包商黄振顺的救济,为难民们提供工人宿舍做为栖身之所,也为难民们提供生活物资长达数月之久。
之后幸得李斯徳望神父(Stephen Lee) 相助,以教会的名义,代表难民向政府申请拨地开垦,获得批准,在万礼十三英里处的一片荒山野岭拨地一百英亩,让难民开垦。
难民都是信奉天主教的教友,他们聚居开垦的山地就被称为奉教山。同时,政府也因赏识李神父发展奉教山的功劳而将奉教山唯一的主要交通道路命名为李斯德望路。(Stephen Lee Road,以纪念李神父)。
难民们在奉教山落户安居,胼手胝足、辛勤劳苦,把原本是莽荒的原始森林开垦成为可以居住谋生的园地。这时,从广东省惠来县百岭村躲避战乱南来的难民,已经成为奉教山的居民农户。
奉教山的农户不可避免地碰到了一个难题:为了参加弥撒,必须步行近四英里路到兀兰13英里处搭巴士到武吉知马圣若瑟堂;每望一次弥撒需费半日以上的时间。幸得热心教友李庆盛和李庆源两兄弟资助,建造了一所锌片木板的小圣堂,由李神父供奉圣安多尼为主保,每年6月13日固定为庆祝圣安多尼主保日。李神父即于每星期二到圣安多尼堂主持弥撒,弥撒后即在堂区访问教友。
李神父在访问教友的过程中,发现了教友们的另一难题:教友子女的教育问题。于是带动教友建设一所亚答屋,命名“学道处”,由李亚士修女负责教导经文要理。1932年,“学道处”改为“增志学校”,由教会主办;李神父担任监理。
圣安多尼天主堂从无到有,一开始只是一所小木板锌片搭建成的小屋,由武吉知马圣若瑟堂驻堂神父兼管。教友惯称圣若瑟堂为竹篙山圣若瑟堂。当年圣若瑟堂的神父到圣安多尼堂主持弥撒是十分辛苦的。他们得在主持弥撒前一天下午,骑脚踏车到圣安多尼堂,拉两条凳子睡在屋里。第二天做完弥撒后,巡视教友一番才骑脚车回竹篙山堂去!根据记载:李斯徳望神父在成立圣安多尼堂后,即于每周二早晨主持弥撒。随后由苏神父(Fr D’Souza)接任。再接下去是罗神父(Fr J. R. De Rozario),都神父(Fr H. Berthold),邓若敬神父(Fr J. Teng),严神父(Fr S. Yim),邵中神父(Fr J. Chao)。
以上的七位神父都是从竹篙山圣若瑟堂出发兼管圣安多尼堂的。随着教友的增多,小教堂已经不胜负荷!1957年邓若敬神父筹建一所可以容纳更多教友的教堂,新建教堂于1960年12月18日由孟总主教主持祝圣开幕典礼。新教堂建在万礼路边沿的一座山岗之上,虽然在这里已增建了一座神父楼,却还由竹篙山堂区管辖,没有本堂神父驻堂。
1965年5月30日,沙复生神父(Fr R. Challet)到圣安多尼堂来,成为首位圣安多尼堂本堂神父。他来了15个月,即被调往圣斯徳望堂,继任的是胡齐贤神父(Fr Cyprien Huc)。他从1966年9月到1982年10月退休,一直在圣安多尼堂驻堂服务。在胡齐贤神父驻堂期间,先后李文荣神父(Fr John Lee)和郑明诚神父(Fr Augustine Tay)襄助。
1982年胡齐贤神父退休后,前来接任的邱焕煜神父(Fr John Khoo),不但接任担任驻圣安多尼堂的本堂职责,也接手筹建兀兰新教堂的任务。
早在胡齐贤神父任本堂,郑明成神父任其助理时,就已注意到兀兰新镇日益增多的教友,必须建造一所教堂以满足需求的问题;于是精心筹划,希望可以在兀兰新镇建立教堂,而且实际开展了建堂的筹建工作。后来,万礼的圣安多尼堂及整个奉教山被政府征用,邱神父遂把圣安多尼堂被迫迁与兀兰新建立新圣堂的事合二为一,积极推动兀兰建立圣堂的工作。终于,在1994年4月23日新的圣安多尼堂在兀兰第一道,由杨瑞文总主教主持祝圣开幕典礼了。
至此,奉教山教友也因土地被征用而向外迁徙,四散到全岛各个堂区;不过,大部分教友还是习惯到圣安多尼堂参与弥撒,而且每年圣安多尼主保日,四散到各堂区的教友也会来到兀兰圣安多尼堂参与庆典,这已经成了不可改变的习惯。
文:陈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