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新加坡天主教母堂:善牧主教座堂

源起

1820年代,新加坡已有天主教徒聚集在一起祈祷、敬拜。他们向暹罗主教央求派遣神父过来。主教就要求法国巴黎外方传教士,从欧洲到远东,路经新加坡时,探访当地的天主教徒,并勘察这里的情况。当Fr LaurentImbert 在1821年来访时,他发现岛上有约12位天主教徒。他提议派遣神父来照料这里的羊群,或至少定期来为这里的天主教徒给予牧灵关怀。新加坡天主教的历史就此揭开。

亚答小圣堂

1832年,Fr Jean-Baptiste Boucho来到新加坡。刚开埠的新加坡,吸引了大批的人们从槟城、马六甲等地来新发展,而当中不乏天主教徒。为了服务与日俱增的教友,Fr Boucho向有关当局要求一块土地以建设小圣堂。1832年10月18日,土地的申请被批准,而这块地就位于勿拉士峇沙路,即前圣若瑟书院,今日的新加坡美术馆。

由木和亚答所搭建而成的小圣堂约有20米长和10米宽,既没有钟楼也没有尖顶,建造费用耗资700西班牙银元。当时,Fr Etienne Albrand 接下筹款事宜,通过公共资助,小圣堂终于在1833年完工,并在同年6月9日祝圣揭幕。1835年,Fr Albrand 被派往暹罗。

1838年6月,暹罗Jean-Paul Courvezy主教派朱若望神父到新加坡, 继承Fr Albrand的华文牧灵使命。来自广东省的朱神父在接下来的9 年,热心又尽忠职守,使华人皈依天主教的人数大增。

宏伟的教堂

26岁的 Fr Jean Marie Beurel 在1839年10月29日抵达新加坡。1840年1月12日,Courvezy主教委任Fr Beurel 负责小圣堂事宜。当时的小圣堂惨不忍睹,肮脏、失修,不只没有祭台,礼仪用品如蜡烛也缺乏,连神父的祭批也少了手带(注:今日的神

父已不再使用这手带),而且小圣堂已无法应付本地教友的需求。

Courvezy主教有意扩充小圣堂,但Fr.Beurel觉得有必要另建一座教堂。身为新加坡天主教社群的负责人,Fr.Beurel认为建立一座雄伟的教堂,不但能使天主教脱颖而出、得到尊重,也能加强天主教在新加坡的地位。小圣堂所在的现有土地,Fr Beurel 则准备作为其他用途。

因此,Fr.Beurel 说服Courvezy主教在小圣堂附近另购一块土地,以兴建一座更大的教堂。Fr.Beurel向有关当局请愿后,便在1840年4月23日着手募款事宜。建堂计划就此展开。

当时,建堂费用超过18000西班牙银元(约今日的6、7百万新元)。Fr Beurel除了向本地的欧亚社群募捐,也向法国、菲律宾及中国等地寻求资助。由于资金不足,建堂计划一直延迟到1843年才动工。

约147英尺长,48英尺高,中央走道57英尺宽,教堂两侧有157英尺宽的教堂,终于在1847年6月6日,即基督圣体圣血节祝圣揭幕。当时,超过1500人出席了这次的新加坡天主教会的盛事。隆重的仪式包括将圣体柜从小圣堂移至新教堂,以及圣体游行。许多教友都喜极而泣。

教堂名字的由来

1821年来访的 Fr Laurent Imbert在离开新加坡后,就到中国和韩国继续他的使命,并在1836年成为韩国主教。1839年,韩国教会惨遭迫害。在得知自己被出卖后,Fr Imbert 写信给另外两位传教会士,一起投降,以防止2000名教友被灭绝。他写道:

“在绝望的情况下,善牧为祂的羊群舍命。”三位会士遭折磨后,于1839年9月21日与103位皈依者,一同被斩首。

Fr Imbert当年极力推荐,要求委派神父来新加坡照料羊群,本地教会才会有今天的成果。因此,为纪念Fr Imbert,教堂就命名为善牧堂。

主教座堂

马六甲教区在1888年8月10日复兴,而新加坡隶属马六甲教区管辖。当首任马六甲主教Edouard Gasnier决定驻扎在新加坡时,新加坡天主教会因此有了主教座堂。善牧堂也因是主教的驻地,而提升为善牧主教座堂。

依教会传统,若教堂仍亏欠建堂或装修费用则不能被祝圣为主教座堂。这笔欠款后得到法国人的捐助,由回到法国接受治疗的Gasnier主教带回新加坡,才得以还清。可惜的是Gasnier主教在1896年4月8日逝世,葬于主教座堂的祭台前。继任的Rene Michel Fee 主教就在1897年2月14日祝圣善牧主教座堂。

二战时期的主教座堂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沦陷。二战时期,善牧主教座堂成了英军的紧急医院。印度军队则在教堂的土地挖战壕。所有天主教建筑物都成了许多人的避难所。人虽无恙,但巨大的爆炸仍把主教官邸的屋顶给毁了;另一枚落在教堂门廊的炸弹,则将墙壁和围栏给炸毁。

日军在1945年1月19日于善牧主教座堂为在马来西亚芙蓉逝世的Adrien Devals主教举行了一场近似国葬的殡葬弥撒。所有的日军高官都出席了这次的弥撒,可见日军对这位马六甲主教有多敬重。

二战后的主教座堂

1947年6月1日,Fr Michel Olcomendy在善牧主教座堂祝圣为马六甲主教,继承Devals主教。后因马六甲教区在1953年9月19日被提升为总教区,Olcomendy 主教也被提升为总主教。

1955年2月25日,马六甲总教区被分为槟城教区、吉隆坡教区,以及马六甲-新加坡总教区。1972年,因政治发展而重新安排,吉隆坡总教区包含了槟城教区和马六甲—柔佛教区,而新加坡教会则独立成为一个总教区,直属罗马,由Olcomendy 总主教领导,新加坡华文教友称他为孟总主教。

新加坡最古老的天主教教堂——善牧主教座堂,在1973年被列入国家古迹。教堂在2006年就已经需要修复;2009年,裂痕越来越大,教堂也开始倾斜了。由于资金不足,修复计划只好一再拖延。2013年,这座166年的建筑,再也经不起环境的侵蚀和四周建造工程的震荡,而在10月27日必须暂时关闭,进行修复工作。

今日的主教座堂

新加坡天主教的母堂从亚答小圣堂开始,至今已有182年的历史了。关闭了两年多的善牧主教堂将于2016年旧貌换新颜,再次为新加坡教会服务。届时,圣堂内的两个管风琴(分别已有103年和21年的历史)将再次为教友弹奏优美的圣歌。

作者:Clement  Liew/整理:白美珠

Shopping Bas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