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第六章有这么一句话:“当人在地上开始繁殖,生养女儿时,天主的儿子见人的女儿美丽,就随意选取,作为妻子。”(创6:1-2)其中提到“天主的儿子”娶了“人的女儿”,令人匪夷所思。其实如果读者了解作者的文字应用,就不难明白该文的意义。
在当时以色列民族的历史背景,天主的儿子指向敬拜天主的以色列人,而人的女儿指向选民之外的外人,二者的杂居不时导致选民抛弃自己的原有信仰,去跟从他们,因为后者的物质生活条件看似更加优越。这现象对有“纯正信仰”的作者来说,无疑是伦理败坏的最大罪因。为此创 6:5-6 就有了“天主后悔和悲痛”的描述:“上主见人在地上的罪恶重大,人心天天所思念的无非是邪恶;上主遂后悔在地上造了人,心中很是悲痛。”这个说法好像是天主被人的作为挫败了,而大失所望,令他伤心欲绝。其实这只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达手法。
细读并分析《创世纪》第4至11章的内容,可称之为“罪恶的逐步泛滥”。经文提出人类对天主的违命所造成的各种破坏:天人之间的分裂,夫妻之间的分裂,兄弟间的分裂,族群的分裂,以及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分裂。这些惨况以三个剧情串联起来:即加音杀亚伯尔,洪水灭世,以及建盖巴贝尔塔。这三件事道出了人类罪恶所造成各个层面的悲剧。其中提到天主罚下的毁灭,事实更像是人的“自我毁灭”。最终需要天主的“再创造”工程,恢复世界的新秩序。
罪恶的发展以加音谋杀弟弟亚伯尔的故事为起点。文中提到加音怒恨天主不公平,只悦纳亚伯尔的祭品,而杀害了弟弟。如此在写作上提供了加音一个杀人的动机,并且把他塑造成一个违抗天主的典型,而亚伯尔塑成一个顺从天主的例子。但加音到底错在那里,却没有明确的交代,结果给读者的感觉是天主那么的擅断。由于这是讲故事,我们也不必追究,但作者显然想要突天主的主导性,说明祂有权决定收纳谁的祭品,同时叙述罪恶在家庭中发生的悲剧。
第六章开始描述人类的继续败坏,并引出了洪水灭世的故事。写作的取材背景是否是回忆古代一场洪水蹂躏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而写成,我们无法确定,但这并不重要。这一记述更好说是一种先知性的警戒。经文以诗般的语言,采用各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形像:洪水、方舟、鸽子、橄榄枝、天上的虹霓等,来表达罪恶与救恩的张力。
有些神学讨论利用洪水和方舟作为一个图像,结合约柜的涵义,表达上主的救恩计划。就如通过方舟和约柜给人带来护佑和新生,天父通过基督的道成肉身,使人得救。伯多禄一书第3章18-22节将方舟与基督的复活联系起来,提到水淹没了旧世界,却使诺厄得以在新世界中生活。类比的,基督徒的洗礼使他们将罪恶淹没了,并在复活的基督内获得新生命。
诺厄的后代繁衍遍布各地以后,接下来最惊动读者的叙述就围绕在第十一章建塔的事件上。人们在史纳尔地方找到了一块平原,就在那里住下了,然后彼此说:“来,让我们建造一城一塔,塔顶摩天。” 经文用这个描述来形容人们的高傲,不满自己的现况,想与天主相比,想与天主列为同等。于是天主混乱了它们的语言,使它们语言不通,并将它们分散到全地面。他们遂停止了建造那城。当然我们不该按字面描述理解这段文字,而是探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人类因罪恶而分裂,破坏团结。这又是一个罪恶的后果的写照!
文:萧永伦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