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友与教友团体_1728

  1. 简介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现任教宗方济各对福传的重要焦点。其中包括了在2013年颁布的《福音的喜乐》劝喻,及在2021年10月10日以共议同行为名,广邀世界主教以两年的时间共商对策,直到2023年10月为止。

回顾历史轨迹

教宗方济各的高瞻远瞩,使我想起了另一位雄才伟略的教宗圣若望廿三世。当年他以77岁当选教宗,起初被视为是过渡期的教宗。当他在上任三个月宣布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大会时却震惊了整个世界。这两位教宗都是充满天主恩宠与智慧,准备着教会在不同时代中所面对的挑战。

推动福音的喜乐劝喻

教宗方济各藉着《福音的喜乐》(EG)劝喻中对我们的提醒:“新福传是为了信仰的传递”,是一个对所有人的召唤。因此,福传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每个人的使命。在面对今日世界的种种挑战,教宗呼召教友们“提高警觉去研究时代的征兆”。今日世界的征兆,包括科技、保健制度、知识和资讯、教育和财富的进展;人心充满恐惧与绝望、暴力行为与日俱增、贫富悬殊愈加显明; 教宗呼吁所有信友们将福音带入这影响着天主子民的生命和尊严受到胁迫的现代实况。

通过共议同行收集民意

今日时代已改变,生活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牧灵已受到冲击。2021年10月10日开启的世界主教会议其中一个讨论要点就是教会应“不抱偏见”地聆听、“开诚布公”地发言,以及与教会、社会和其他基督信仰教会对话。新加坡总教区也与各教区一样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共议同行“的小组会谈”,进行聆听各方意见:聆听别人,聆听天主,也聆听自己,与他人交谈,以便体谅他们的顾虑和要求。共议同行会谈呈现了本地牧灵的需求和所关注的课题,让我们得以同道偕行。

为此,全体天主子民在各自的生活领域,应勇敢地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走向他人,参与福教友因着圣洗领受了天主子民的基本使命,为耶稣基督所派遣,并负起传福音的基本职责,要如同耶稣基督一样,在世界中作司祭、作先知、作君王。

结语:体制效益的见证

这里也收录了一个人在一个动荡时期的体验,从个人角度去探讨教会体制如何对教友产生的影响。一个好的制度,能方方面面的栽培教友领袖,圣职人员和修士修女们服务教友培训教友,教友也配合地负起个别的责任。如此教会中全体天主子民能携手同行,共同努力,打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这三篇文章也让我们感受到天主总在不同时刻眷顾我们,保护着我们!

文:海星报探讨组

2. 谈教友的意义与职务

引言

教宗方济各于 2021 年 10 月 10 日正式开启以“共议同行”为主题的世界主教会议,整个进程为期两年,直到 2023 年 10 月为止,届时世界主教团将举行第十六届世界主教代表会议。

“共议同行”的目的是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徒受邀一路同行,让整个教会倾听彼此的信仰经历、喜乐和挑战,以及天主对教会前进的旨意。

由此可见,教宗非常重视所有信徒们,要聆听他们的心声:需求与希望以及他们对教会的建议,愿大家能以共融、参与和使命来体现共议性的教会。

在此文中,向大家阐释教友的意义、教友的职务以及教友在天主子民中的共融,让教友们进一步理解他们的特色、使命与职务。

教友的意义

教会就是梵二“教会宪章”第二章所说的天主子民,整个教会是天主的子民,而成为天主子民的基本条件,就是信仰与领受圣洗圣事。

教会由教友(平信徒)、圣职人员及修道人(修士修女)组成。 教友是教会的主体,占教会成员的绝大多数。教友虽为“主体”,但这“主体”并 无“作主”的意思,因为整个教会只有一个主,就是耶稣基督。

教友是天主子民,他们有自己职业的生活方式。用简单的话说,就是教友的“在俗”性,因为教友专注于各式各样的职业与工作,比方:在政治界、教育界、工业界、商业界等,他们的生活和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教友虽然参与教会生活,可是他们并不担任教会的圣职。

圣职人员是天主子民的另一部分,他们专务教会管理、领导礼仪、训导等等。他们的时间、精力都投身在教会的圣职上。 修道人是“遵从福音的劝谕,度奉献生活”的人。他们显然和“在俗”的教友不 同。

“在俗性”和“宗教性”

谈及教友的“在俗性”和圣职人员的“宗教性”,事实上,世俗职务和教会圣职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是“不同”,而不是“高低”或“对立”,因此我们不能说:在宗教领域的人神圣高上,在世俗领域的人俗气低下。

无论我们是在宗教领域中,或是在世俗领域中生活,都有天主的恩惠,都能和天主相遇,经验到创造的天主的能力,并体验到天主的救恩。

教友的职务 教友因着圣洗领受了天主子民的基本使命,为耶稣基督所派遣,并负起传福音的基 本职责,要如同耶稣基督一样,在世界中作司祭、作先知、作君王。

(1)司祭职务

我们教友并不是在教会的礼仪中,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执行精神的敬礼,实践司祭的职务,把信仰呈现出来,达到“光荣天主,使人得救”的目的。

为履行司祭之职,教友把工作、祈祷、福传活动和家庭生活上所遭遇到的一切辛苦和喜乐,即在生活的各方面,都当作祭品,奉献给天父。

最后,这在生活中的种种,仍然是与感恩圣祭联结起来,构成完整的个人和教会对天主的祭献。

(2)先知职务

关于先知职务,我们教友的主要工作,是在世俗事务中,揭示天国的福音,让人明白福音的真义。我们不仅在言语上宣讲天国的临在,同时也要在行动上,让世界得以圣化,才是先知职务的目的。(参阅梵二“教会宪章” 35 号)

在教育界工作的教友,可以把福音精神透过教育工作显示出来,并且融合为一。如果有人因为他的言行和生活,而受影响,吸引,进而愿意认识信仰,这可说他已实行了先知职务。

(3)君王职务

我们教友分享基督君王职务,就是在教会、人类及宇宙所应有的秩序中,实现基督的王道使命。(参阅梵二“教会宪章”36 号)基督把君王职务授予教友们,使我们教友立身于王道的自由中,以克己和圣德的生活,在自己身上战胜罪恶的势力(参阅罗 6:12);

而且还在他人身上服务基 督,以谦逊忍耐把他们导向基督君王,这样服事基督就等于称王。为履行君王职务,我们教友要负起公民责任,关心自己居住和环保问题,在社区内 发表有建设性的意见,并参与选举投票,建立民主和公义的社会。

总括而言,这三种教友所领受的职务,把教友的生活各方面都连系起来,同时也让 福音有更大的机会,进入一般人的世界中。

教友在天主子民中的共融

教友有权利从圣职人员手里充分领受教会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天主圣道及圣事的资 助。教友与圣职人员之间,应该有自由和责任。教友向圣职人员表达他们的需要和希望;按照个人的知识、专长与所处的地位,教友有权利,有时候且有义务,针对教会的利益所在,发表自己的意见,贡献能力。

另一方面,圣职人员要以慈父的心肠,在基督内细心考虑教友们所提出的计划、要求与希望。同时圣职人员应尽心尽力培育及训练教友的灵修和传播福音,并且委任教友担任教会性的专职,比如:讲解要理,主持礼仪中的某些任务,管理教务等,让教友有责任或发挥真正的创意与才能。

简言之,神职人员和教友需要共同为教会负起责任,尤其是在堂区,且在共融合作下建设一个更有活力、有使命感和广传福音的教会。

结语

圣职人员和修士修女们都是为教友服务,培训教友,为的是能和教友一起共同为世界效劳,好使占教会绝大多数的教友能更有效地向世人宣讲和见证基督的福音。

愿全体的天主子民携手同行,共同努力,打造一个理想的世界。

文:谢文端

3. 我们是以“传教为重的门徒”

引言

“福传是教会的基本任务”。这是教宗方济各在《福音的喜乐》(EG)劝喻中对我们的提醒:“新福传是为了信仰的传递”,是一个对所有人的召唤。因此,福传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每个人的使命。

在面对今日世界的种种挑战,教宗呼召教友们“提高警觉去研究时代的征兆”。今日世界的征兆,包括科技、保健制度、知识和资讯、教育和财富的进展;人心充满恐惧与绝望、暴力行为与日俱增、贫富悬殊愈加显明; 教宗呼吁所有信友们将福音带入这影响着天主子民的生命和尊严受到胁迫的现代实况。

福音宣讲――

受召在圣言内与他人同行“藉着洗礼每位天主子民成为门徒,皆以传教为重的。……新福传召唤每个受洗者都要作个人的委身。”(EG120)

我们常跌落“为自己没有与他人分享信仰找借口”的陷阱,会常说:不知道要说什么、最好是让神父或神职人员去讲、天主教徒通常不这样做……。

福传是所有领了洗的基督徒(不论他是神职、度奉献生活者或平信徒)的工作;我们不是完美无瑕,但还是受召去福传,也让别人不断向我们福传,好能成长。因着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与情况不同,所以把福音带给他人的方式也因人而异。

每个人都被派遣向人们宣报,藉着聆听基督的话语,他们能够相信并呼求主耶稣基督。因此,作为福传者,我们本身需要不停地接受福音,不断地自我归化及革新;勤读圣经不但加强对耶稣的认识,而且体验对耶稣的热爱,与基督的关系更密切。我们受召是去宣讲一个自己所认识及熟悉的天主。

那么,我们受召宣讲的福音是什么?它的主要讯息是:“耶稣基督爱你;祂曾舍身救你,如今每天都生活在你身边,启迪、振作、释放你。”(164)

今日的传教士已不再局限于在异乡传教,我们每个人应更有创意地寻求更适当的方法来宣讲耶稣,时时刻刻准备好把耶稣的爱带给他人。我们宣讲的地域可以是地球的另一端,或者就近在自己的家庭里。我们可能受召与不同信仰的人或远离教会的人分享基督的爱。

因此,我们的宣讲需超越最初的宣讲,是要提供“引领他人更亲近天主的灵修陪伴”。

从事福传事工,不再是仅仅谈论耶稣,而必须以言以行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人(从我们身上)见证以天主为中心的生活,就如耶稣如何以言行融入宗徒们的生活。

教宗在劝谕中也强调在福传工作上采取某种态度及学习相关技能的需要:

“一位陪伴者必须意识到同行者在天主面前的状况,……这经验会教导我们对人忍耐、慈悲,并找到正当的方法得到他们的信任,……。”(172)

教友应将基督的爱与慈悲和祂个人的注视呈现于人前。当我们在生活中真正体验到天主救赎的大爱与无限的慈悲,就会以感恩之情作出回应,通过我们的生活与行为,与人分享这喜乐。

因此,若要在福传的工作上更加成熟,我们就须接受培训、深化自己对天主的爱及他人的爱,以便成为显明的福音的见证人。

福传的社会幅度――

蒙召去接触所有的人对天主的爱与对近人的爱是不可分割的,这让人们体验到天主救赎的社会幅度。“天父爱我们每个人,且召叫我们去爱”,这包括我们不喜欢的人。

《天主教教理》指出“所有受悲痛压迫的人都是教会优先关爱的对象”(2448)。因此,福传的对象,首先就从那些被社会边沿化的群体:曾离开教会的人、移民、残障人士、同性恋者、离婚……开始,对他们要有慈悲、怜悯及耐心;陪伴他们,与他们分享基督的福音,帮助他们再次体会到基督的爱。

充满圣神的福传者――

扎根于祈祷没有天主的恩宠,我们什么也不能做。基督徒应谨记:在建设天国的工程中所寻求的世界的转变,不是来自我们自己的力量,而是来自天主的大能。圣神是新福传的唯一推动力,祂启发并带领福传的任务。

祈祷生活为福传者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胆识与勇气的来源,我们与天主的关系在面对困难时会受到“鼓励、激发、滋养”。

藉着祈祷,我们也可以对他人的需要更为敏锐,就可以对他人的痛苦作出回应,而真正陪伴同行,帮助他们持守信德。

出自充满圣神生活的祈祷和工作的效果,就是不只用言语,更重要的是以受到天主临在而转变的生活,来宣报福音。

圣母玛利亚是整个教会福传团体的楷模,她的一生都向圣神开放,这使她能够向圣神说“是”,并支持她度过基督的苦难及教会的诞生。

展望

新加坡吴诚才(时任总主教)于2014年10月7日带领教友们,将新加坡总教区奉献予新福传之星——圣母玛利亚。

吴总主教指出,如果教会要阻止因世俗化和相对主义引起的扰乱趋势,就需要新福传来应对这些挑战。这包括教会内部的心灵重建和运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向世界作福传。我们都需要转变生命及加深信仰。

今日时代已改变,生活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牧灵已受到冲击。2021年10月开启的世界主教会议其中一个讨论要点就是教会应“不抱偏见”地聆听、“开诚布公”地发言,以及与教会、社会和其他基督信仰教会对话。新加坡总教区在同年11月即开始进行共议同行“小组会谈”,进行聆听:聆听别人,聆听天主,也聆听自己,与他人交谈,以便体谅他们的顾虑和要求。共议同行会谈呈现了本地牧灵的需求和所关注的课题,让我们得以同道偕行。

为此,全体天主子民在各自的生活领域,应勇敢地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走向他人,参与福传的推动及落实所学习的,为信仰作证。

文:谢文碧

4. 我的信仰经历与陶成过程

我来自外教家庭,如果不是特别机遇,我可能也不会认识天主。

当我年届入学年龄时,母亲为了把我送入办得比较好的教会学校,四处拜托人帮忙,让我得以因此在日后有机会逐渐的步上信仰的道路。

当年以中文为媒介的教会范围,真的十分活泼的照顾了各个层面的人士。记得自小学二年级开始,就参加了圣体军,开始了信仰旅程的第一步。年纪小小就知道每周必须做好克己善功,就如同童子军日行一善那样。

其实后来影响我更多的是儿童乐峰会,在我小学三年级时,我们班来了一位名为吴文霞的新老师,吴老师来自充满信仰恩宠的家庭,她的兄长吴炳文先生和姐姐吴文豪都积极推动当年很多教会团体如乐峰会、学青、工青等。

乐峰会给予我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除了每周的小组聚会,唱游节目,学校假期时,老师还带我们到植物园,升旗山等,让我们这些生长于郊区的学子也能有机会游览各处名胜。我们也有机会参加每年的组长训练营,接受信仰与领袖培训课程。

到了中学,很自然的就参加了学青。学青犹如乐峰会的延续,但更重灵修与领袖培训。每周有读经分享,生活报告,从中学习如何观察,判断与行动。学青是我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课外活动,由初中一到大学。我们也很幸运的参加了由董立神父为导师的小组,是董神父开启了我们信仰的认知,也常以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圣经相互解读,使我们逐渐明了信仰本位化的意义。结束了学习生活,我们也没能留在学青内了,这时董神父通过成立青年团让我们继续在团体中成长。每周六我们就在圣伯多禄圣保禄堂的小课室开会,一起用晚餐。这群当年的小组,原本只有三两位摇篮教友,最后却全体都接受了信仰。其中还出了三位神父!

在青年团时期,我也同时参加了后港的工青,这个为服务工作青年而成立的团体。除了信仰培训,更为职工青年提供生活技能训练如缝纫、打字、手工、华乐等。当时的职工很多来自工厂,大家都很开心能有机会参与工青的活动。

回首往事,真很感恩,身为动荡时代的华文源流,却能领受到特殊的恩宠,在信仰的陶成路上得以茁壮成长。除了以上亲身的经历,还有一些是我知道曾帮助不少慕道者和教友的团体如天协,家社等。

当时的这些团体,也造就了一代的教会领袖,在过去半个世纪里领导着今日的华文教会。虽然由于教育体制的变迁,华文的应用曾经暗淡下来。体制的变化却没叫中文失去价值。今天由于中国的开放,许多中国人移民海外包括新加坡,有人粗略统计,每五个在新加坡居住的华人,就有一位是外来移民。狄刚总主教在探访新加坡时便曾勉励本地教友们别忽略这些来自海外的羊群。在福传的路上,也许过去的教友领袖能再展辉煌,把福音的种子撒在这些新移民当中!

文:林绍贤

Shopping Bas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