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
1850年代,新加坡的华文教友已居住在新加坡较偏僻的地段,例如克兰芝、武吉知马和后港。住在这些丛林密集地带的华人,大多数是农夫、渔夫和割胶工人。他们的生活简单、纯朴,寥寥无几的教友们却在黄昏时分,点着小灯,热心诵祷。为照顾这些教友,梅轼泰神父(Fr Ambrose Maistre)在1852年来到后港,点燃信仰的热火,使得后港的皈依人数迅速增加。
亚答小圣堂
1852年,梅轼泰神父与政府磋商后,得到40英亩的地段。随后,一位De Souza先生也捐赠数亩的地段。梅轼泰神父保留了发展圣堂、神父楼和建设学校等用途的土地后,就将剩余的土地划分给当时的教友,好让他们能居住在一起。
梅轼泰神父就以一间亚答屋充作小圣堂,开始了他在后港的传教事业。1853年,梅轼泰神父就着手,以砖块代替亚答,建造了圣玛利亚堂。
宏伟的教堂
1881年,当沙神父(Fr Jean Casimir Saleilles)为本堂神父时,现有的圣堂已无法容纳与日俱增的教友。因此,沙神父着手计划建造一间新的教堂,并由Fr Charles Nain设计。这间宏伟的教堂,也就是今日所见的圣母圣诞堂,由ReneMichel Fee 主教于1901年12月8日,在圣母无染原罪瞻礼中,隆重地举行祝圣礼。自此,圣玛利亚堂便改称为圣母圣诞堂。
1920年2月11日,劳爱华神父(Fr Becheras)接任为本堂神父。从1853年,梅轼泰神父为一位26岁的青年洗礼后,至1920年为止,已超过3千名成人和婴孩在圣母圣诞堂领洗,每年领洗的平均人数约50位。因此现有的教堂出现了拥挤的现象。
1933年,劳爱华神父扩建教堂,在教堂的两旁扩展,就成了今日所见的十字形。扩建后的教堂比原来的教堂大两倍,祭台两边也分别安置了耶稣圣心和圣母像,教堂钟楼也在此时装置了三个大钟。
圣母的庭院
教堂门前,有个庭院,摆放着圣母无染原罪(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of Mary)的雕像。圣母站在地球上,脚踩着蛇头,让人不禁想起圣经中天主对蛇说:“她的后裔要踏碎你的头颅。”这尊大理石圣母像是由柔佛苏丹所赠,并于1947年12月8日,由陈方济神父(Fr Francis Chan)举行了难忘的祝圣礼,包括圣母敬礼和圣母态像游行。
圣母的庭院几经修饰,现已成为一个花园。圣母雕像前也加设了两尊天使的雕像,几张园林椅子供人们坐在圣母像前祈祷与圣母说话、谈心,前方也有个让人们点放蜡烛的地方。
此外,地上也有两个标记。标记的十字架代表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十字架的下方加了一恒,代表土地。“M”字代表圣母玛利亚,她一直支持着耶稣的救赎工程。两颗心是耶稣和圣母的圣心,因爱我们而受苦的心,让人忆起圣经中,西默盎祝福八天大的耶稣圣婴后,对圣母玛利亚说:“要有一把利剑刺透你的心灵。”
这尊圣母像是圣母圣诞堂的标记,更是后港的地标。坐在圣母像前,总能使人平静;夜空下的圣母庭院更是一片宁静,心中的一切烦恼也会随着夜风吹逝。这是圣母庭院的魅力。
如果多留心,你会看到好些非教友在经过圣母像时,就算是人在庭院外,甚至是教堂的对面马路边,都会停下脚步向圣母敬礼。他们有些向圣母点头、鞠躬,有些双手合十的朝拜,更有些伫立在那儿,望着圣母好一会儿后,才继续路程。不拘你是谁,不论是何时,圣母总会在这里等候有心人。
教堂名字的由来
历史文件中虽无明确记载为何梅轼泰神父当初将圣堂取名为圣玛利亚堂,但这间教堂是继善牧主教座堂以及武吉知马圣若瑟堂后,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士在新加坡兴建的第三间教堂。因此,将这间教堂以圣母命名,将她奉献于圣母并不稀奇。
1854年12月8日,教宗碧岳九世在诏书中正式钦定“圣母无染原罪”为教会信条,并将12月8日定为圣母无染原罪瞻礼。教宗碧岳九世宣布的“玛利亚在其母胎成孕之初,即因天主特恩未染原罪”信条,相信是沙神父在1901年,将圣玛利亚堂改称为圣母圣诞堂的原因,因为他也特别在圣母无染原罪瞻礼中,将新建的教堂奉献于圣母。
有些人误称或简称这间教堂为“圣诞堂”,让有些人误以为是“耶稣圣诞堂”。其实,这间教堂是为纪念圣母无染原罪,是圣母玛利亚的圣诞,而非指耶稣的圣诞。
新加坡圣地
圣母圣诞堂被誉为新加坡圣地可不是浪得虚名。早期的后港教友多数来自中国汕头。虽移居到新加坡,但仍然保持着中国教友的传统,例如对神父十分敬重,习惯全家一起诵念玫瑰经,注重耶稣圣心敬礼。因此,晚间就会响起家家户户诵念玫瑰经以及咏唱圣歌的声音。
此外,每年的元旦,教友们也会把大十字架置放在货车上游行,游行队伍咏唱圣歌和祈祷,从教堂步行约三公里,一路游行到榜鹅尾的神父楼。教友也轮流在家中举行恭敬法蒂玛圣母的敬礼。
早期的拉丁文感恩圣祭中,总少不了神父以潮语讲道。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后,圣母圣诞堂自此有了潮语弥撒,直至今日。神父们常拜访那些较少在教堂出现的教友。神父总会到他们家中,了解他们的近况,并苦口婆心地劝导。
在这样虔诚、互爱互助的熏陶下,神父的圣召连连。从1960年至1975年,就已有10位圣母圣诞堂的教友晋铎为神父。此外,已故杨瑞元总主教、荣休总主教谢益裕,以及吴诚才总主教都是圣母圣诞堂的教友。
对耶稣圣心及圣母的敬礼,也触动了许多非教友,使他们皈依天主教,以致领洗人数不断增加。从1921年至1977年,就有超过一万人领洗,平均每年超过200人领受洗礼。
心火的力量不可小觑。自小从家里培养起的信仰,使孩子们爱到教堂参与活动。当然,神父们也功不可没。他们努力耕耘、勤于奔波、关心和爱护,提醒教友们勿忘天主,勿失信德。
今日的圣母圣诞堂
165年了,这信仰之火依然燃烧着。圣母圣诞堂也在2005年1月14日被列入国家古迹。有圣母玛利亚的眷顾,圣地的火苗永远不灭。
作者:Clement Liew/白美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