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介
最近在一节慕道团讲课中,我分享了教会礼仪年的安排,强调圣周为教会礼仪生活的高峰,以庆祝耶稣从死亡逾越到复活的救赎工程。(见右图)图表中的斜坡高度表达了这个思想,因为耶稣的复活,是我们基督徒信仰的根基(请参阅格前第15章)。
“逾越节三日庆典”是教宗庇护十二世在1955年的礼仪改革中从圣周内划分出来的一个独立礼仪节期,是从圣周四主的晚餐开始至复活前夕守夜礼作结束。身为天主教教友,我们应该熟悉这三天的各项礼仪安排,为能深刻地纪念耶稣的受难、死亡、安葬和复活的逾越庆典。大家不妨参考教会的中文弥撒经书,以了解礼仪的要求。
耶稣的复活带给我们新希望。福音中对复活耶稣的记述帮助我们反省生活中的苦难和重新找到希望的原因,并从中发现天主的足迹。四部福音都有提到耶稣被埋葬的墓穴是用大石头堵住的。当门徒第三天清晨去耶稣的坟墓时,发现石头已被滚开,耶稣已不在墓穴里了。
“大石头”为多数基督徒来说,象征人生旅途中的各种障碍或困难。除去大石头,可以是借助外力,如地震中天使把石头滚开(玛28:2),或是在我们不经意时,正如其他三部福音提到的,“石头已经滚开了”(谷16:4;路24:2;若20:1)。天主可以通过一些外在的事物或现象,启发和触动我们的心思意念,感受到祂的临在。凤玉姐妹的见证文章《大石头与小露珠》,就通过清晨小草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儿,触动她心灵的眼目,遇见天主,感受到天主对她的守护和陪伴。
另一段有关复活耶稣显现的生动记载,是路加福音第24章耶稣显现给往厄玛乌的两个门徒,但马尔谷福音却只用一句话简单带过:“他们中有两个人往乡下去;走路的时候,耶穌藉了另一个形狀显现给他们。”(谷16:12)。读者如果可能的话,应该仔细阅读它,因为那是我们每次在感恩祭中与耶稣相遇的雏形。
人生的际遇都是大大小小的低谷和高潮,就像两个原本垂头丧气的门徒,因主的死亡打算离开团体;然而复活主却主动接近他们,与他们分享圣言并通过分饼的举动,使他们认出祂来,并雀跃地回到门徒中宣报福音。我们也在不断地通过聆听圣言以及分享基督的圣体,与主相遇。玫瑰姐妹通过《厄玛乌的路》给我们讲述这段圣经,并以她的厄玛乌之路,分享她在这旅途中的体验。
圣奥斯丁说:优美的圣乐是双倍的祈祷。费安纳姐妹说她喜欢这首《这一生最美的祝福》的圣歌,并且自己加唱了一句歌词“就是看见主耶稣“。她以自身的经历,在汶川大地震时期“被迫”参与赈灾,感受义工们的无私奉献,从中疗愈了自己的抑郁,并在同行者的身上看见耶稣。
出谷和逾越的经验,不只出现在世俗的生活中,在教会的生活也一样。国泰兄弟继他两年前的文章《我在教会里的逾越》后,在最近接受新堂区的任命和服务中,通过祈祷和圣歌触碰到天主,回应他因忙碌的教会生活所发出的呐喊,并得以重获喜乐的心继续他的“二度逾越”。
希望我们也能找到自己的逾越和出谷的经验,并在同行人的身上看见耶稣。愿与所有在教会内不断努力耕耘的兄弟姐妹们共同勉励。阿们!
文: 海星报灵修组
2. 大石头与小露珠
她们彼此说:“谁给我们从坟墓门口滚开那块石头呢?”但举目一望,看见那块很大的石头已经滚开了。(谷16:3-4)
曾经的我生活在躁动与不安中,很容易因为一件小事,情绪就陷入谷底。老公常说我,“你怎么这么容易被一块石头挡住视线,而忘了定好的目标呢?”是的,一颗石头在我眼中,成了大山。
那段日子,是我心灵最黑暗的时期,病痛、工作、家庭关系、内心的挣扎……谁能为我挪开坟墓门口的那块石头?原来我们领洗,就是与耶稣同死同复活,在祂内成为天父的儿女。
复活,是新生命的开始。但是,为什么我却活在黑暗中?
他在你们以先往加里肋亚去,在那里你们要看见他。(谷16:7)
回到加里肋亚!那里是门徒们与耶稣相识、一起生活过的地方,他们聆听耶稣的教导、经验耶稣的治愈。
我,离开当初的“加里肋亚”太久了。十多年的时间,我几乎忘了主耶稣。当我再次听到祂的召唤,重回“加里肋亚”时,我才发现,主耶稣一直在那里等我回来,就像福音里浪子回头比喻里的父亲,把我拥入怀中说:孩子,你终于回来了。
他们中有两个人往乡下去;走路的时候,耶稣藉了另一个形象显现给他们。(谷16:12)
复活的主一直都在,只是我们是否能够在生活中认出祂来?
去年四月两天一夜的静默避静中,我经验到了主耶稣藉着“另一个形状”向我说话。
第一天的反思中,我意识到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孤独,并像孩子般流着泪向主哀诉。隔天清晨,当我走在花园中祈祷时,突然被虫鸣吸引而停下脚步。顺着虫鸣声,我慢慢低下头望向脚下的草地,咦,怎么草丛有东西在闪闪发亮?仔细一看,啊!原来是露珠!
眼前的每一根小草上,都躺着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实在是太美了!每颗露珠,仿佛在守护着小草,给予它们滋润,陪伴着它们。
当下,我感受到了主耶稣给我的回应:孩子,每根小草都有我的呵护和照顾呢,所以不要害怕孤独,我会陪在你身边。霎那间我泪如雨下,心里满满的感动。我和主相遇了!多么奇妙!至高至圣的天地主宰,竟然藉着小小的露珠和我说话。这也提醒我,要在生活中的小事中去发现主!
主耶稣说:“看,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在庆祝复活节之际,你的石头是否已被推开?是否真正感受到与主相偕的喜乐?
文:林凤玉
3. 耶稣真复活了吗?
有两个人不相信,他们愁容满面,往厄玛乌村庄去。因为,他们原指望耶稣就是那要拯救以色列的,谁知他却被钉十字架死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
耶稣死后三天,有几个妇女说在坟墓那里,见到天使显现,告诉她们耶稣复活了。这会不会是她们的幻觉?几个门徒也去看了,墓穴的确是空的,但也不能证明耶稣复活啊!算了,还是离开耶路撒冷,回老家去吧!
这两个门徒不信耶稣已复活,离开了耶路撒冷,离开他们原属的团体。但耶稣没有放弃他们,在往厄玛乌的路上,亲自走近他们,与他们同行。他们的眼睛却被阻止住了,以致认不出祂来。(路24:15-16)
耶稣听了他们述说那几天所发生的事后,对他们说:“唉!无知的人哪!为信先知们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竟是这般迟钝!默西亚不是必须受这些苦难,才进入祂的光荣吗?”(路24:25-26)于是,从梅瑟及众先知开始,把全部经书论及祂的话,都给他们解释了。这是世界上第一堂慕道课,也是最伟大的圣经课,因为是由耶稣亲自讲授的!
两个门徒听得心很火热。可是,他们此时还是认不出耶稣。直到夜幕低垂,耶稣与他们坐下吃饭的时候,拿起饼来,祝福了,擘开,递给他们。他们的眼睛开了,这才认出耶稣来;但耶稣却由他们眼前隐没了。他们就彼此说:“当他在路上与我们谈话,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心不是火热的吗?”他们遂即动身,返回耶路撒冷。(路24:30-33)
其实,如果我们回头看一看自己信仰的心路历程,每个人都有一条厄玛乌之路的体验。
先说离开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代表教会,代表信仰团体。我在17岁那年受了无神论的影响,毅然决然离开了教会,不再上教堂参加弥撒。那么,一直在教会服务的人,是否就不曾离开耶路撒冷?人看外表,天主看人心。(撒上16:7)如果我们不重视和天主建立亲密关系,把祈祷读经当成例行公事,和团员只是同工关系,没有在主内的手足情谊,堂区服务只是尽一份责任,那颗不冷不热的心,对教会没有热忱,做基督徒没有喜乐,算是“离开耶路撒冷”吧?
即使离开耶路撒冷,离开教会,耶稣从不放弃我,祂会放下99只羊,去寻回那迷失的一只。(路15:4)祂亲自走近我,与我同行。但是,我却认不出祂。天主真是神奇的谋士,首先我被派到圣公会办的学校教书,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好些关爱学生的好老师,他们多是虔诚的基督徒,使我渐渐消除对基督信仰的偏见。
然后,有一天,我预尝了死神叩门时的恐惧滋味,因为我母亲家族有高血压的遗传,我担心自己也会因高血压而突然去世。死亡的想象不时来袭,我不得不向要好的基督徒同事求助了,因为只有天主才能救我,我要重新认识祂。
同事琳达知道这事之后,拔刀相助,带领我,还有她的室友,真巧这位室友也是我在教育学院最要好的同学,那时她也还不是基督徒,我们三个女人一起查经。琳达真是解经高手,听她讲解时,我的心是火热的,完全被圣言虏获,情境像极了当年耶稣给厄玛乌的那两个门徒解释圣经时那样!
我不再拖延了,我要回去教会,我要参加弥撒,就如那两个门徒“遂即动身,返回耶路撒冷”。这时的我,已经31岁了。
回来教会后,我如饥似渴地参加各种教会活动,修读各种信仰课程,希望在教会团体中,在彼此的见证分享中,在感恩祭中,在圣道礼仪、圣祭礼仪中,遇到复活的主耶稣。但,耶稣是隐没了的,只能以信德的眼光才能看见。
回到耶路撒冷的那两个门徒,把在路上的事及在分饼时,他们怎样认出了耶稣,述说了一遍。(路24:35)我也把我的“厄玛乌之路”的故事,述说了不止一遍。
你一定也有厄玛乌的故事,只是还在哪个阶段,人人不一样,是还没离开耶路撒冷?还是在往厄玛乌的路上?耶稣正与你同行,给你解经吗?你的心有火热的感觉吗?你是否已经回到“耶路撒冷”?还是回来后又离开,因为发现复活的主耶稣不在那里?
你的故事一定很精彩……
文:黄玫瑰
4. 这一生最美的祝福
“这一生最美的祝福,就是能认识主耶穌,這一生最美的祝福,就是能信靠主耶穌, 走在高山深谷,祂会伴我同行,我知道这是最美的祝福。”
我非常喜欢这首歌,如清泉沁透我心……我还想加唱一句:这一生最美的祝福,就是看见主耶稣!
在俗世中,天主的临在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绝对不是无迹可寻,必须相信祂一直临在。玛窦福音告诉我们:“凡你们对我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从那些做主悦纳的事,爱人如己的人身上,能见到耶稣!回想当年,我身在其中却不懂,因为那年我还没有认识主耶稣。
那是2008年“512汶川八级大地震”,根据日本气象局的数据,其震波确认共环绕地球6圈,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那一年,我的人生也发生“大地震”,内心郁结难眠、封闭自己。为我治病的中医,虽然不是教徒,却教我念天主经;她要我答应跟姐姐去做义工,才肯为我开药治疗抑郁。这么奇怪的治疗方法?在今天我才明白,是主耶稣的手拖着我,带着我走过低谷。
当年为了能安睡片刻,我逼自己回到人群中,走进了“澳门弱智人士家长协进会”当义工。在那里,我看到因为连续生两个弱智孩子、被丈夫抛弃的妈妈,心力交瘁的照顾孩子;我也看到年老的妈妈,在为成年的“大孩子”操心将来……。她们肩上的担子很重,可是竟然还有能力和时间,围在一起编织着毛衣、围巾……她们不是为自己的孩子编织,也不是为自己保暖……到底为了谁?她们是为汶川大地震的灾民“送暖”。我也加入其中,日夜不停的编织着……编织也让我舒缓我在“人生大地震”后的抑郁。
一件件用爱编成的毛线织品完成,除了义卖,她们还要自费组团,亲自送到灾区。我要跟着她们去吗?虽然灾情总算稳定下来,但我害怕万一再发生地震……最后,我被她们的爱心感动,终于跟着这群妈妈出发。
团员中,除了妈妈们外,也带着几个弱智的“大孩子”,妈妈们不能丢下他们,他们都是妈妈们的宝贝!在机场等候起飞的时候,有个“大孩子”忽然尖叫撒野,妈妈去安抚、调教着他,终于那大孩子安静下来,我们能顺利出发。
飞抵重庆后,当地单位没有让我们这个“老弱团”去灾区,我们被送到灾后一所小学,亲手把毛衣等送到孩子们手中。
看到他们灿烂的笑容,我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人生很充实,能帮忙别人就是福气;耶稣透过我们的手,把祂的爱传送。我有幸参与,多大的恩典。我的“人生大地震”算什么?
最后“老弱团”安然无恙完成使命,是主在保护着我们。
几年后,我从网上看到一个感人的见证。有位名廖智的舞者,在大地震中失去双腿,失去11个月大的儿女,被丈夫抛弃,痛不欲生。这时她遇到一群五、六十岁、从加拿大到四川来赈灾的志愿者,他们自称是基督徒,这也是廖智第一次知道世上有基督徒。
喜乐满脸的基督徒,让廖智感受到不仅有怜悯还有尊重,没有把失去双腿的她当怪物,热诚的鼓励、帮助她。当她流泪时,跟她一起流泪,后来她也明白,这就是主耶稣说的“……与哭泣的一同哭泣”,“施比受更为有福”的福音。
于是,廖智主动跟他们要了圣经,出院后她开始读圣经,后来信了主,活出更精彩的人生,到处做见证。
第一次截肢手术后不久,廖智为世界小姐重庆区总决赛表演“鼓舞”,这“鼓舞”也鼓舞了不少人。那群她第一次认识的基督徒当记一功!
赈灾之行,无论是澳门弱智人士的妈妈们还是加拿大的志愿者们,都实践了主耶稣所悦纳的大爱,尽自己的绵力,去帮助最弱小的,成就别人重生。
15年前,我懵懂没有在他们身上看见主的临在;但15年后,幸好成为天主女儿的我,眼睛被擦亮,感恩我从他们身上,看到复活的主耶稣。我也衷心为那群妈妈祈祷,她们把劳苦重担都交托给耶稣,跟我一样得到这一生最美的祝福。
文:费安纳 / 图:网络照片
5. 我的二度逾越
“我往何处,才能脱离祢的神能?我去那里,才能逃避祢的面容?”(咏139:7)2020年的复活节,我在海星报写了一篇《我在教会里的逾越》,总结了我前半生在教会生活里的起起伏伏,其中提到在2017年底终结了所属的圣斯德望堂46年的华语弥撒和团体后我在堂区内的服务。
过去这五年来,我每主日都在和平之后堂参与华语弥撒,享受着一个完整的华文堂区带给我灵性上的服务,虽然当中有三年多的冠病疫情阻碍了一些教会活动的进行,但能全情投入地参与华语弥撒,为我来说就是一种幸福。
这期间,我参与了堂区的华语成人慕道团,从客串一年讲几堂课,到成为慕道者的陪同员,以及后来成为核心组的组员。一年多前,我也受邀偶尔在弥撒中当宣读员。我说“偶尔”,是因为宣读员人数众多,却没有任何聚会,是一个非正式的团体。
我一直谢绝加入更多的弥撒服务如歌咏团和分圣体员,因为我觉得每一个教友应该只专注做好一项弥撒礼仪服务就够了,避免重复的身份。由于我还是圣斯德望堂的牧民理事,也在那里参加圣母军支团,照顾堂区讲华语教友的牧灵需要,因此我不打算加入更多的组织团体。
然后,问题来了:今年初开始,和平之后堂的主任神父开始游说我加入堂区华文教务委员会,简称华委,并通过一些资深教友领袖来劝服我。或许是神父看到现有的教友领袖一直没有更新,多数年龄偏高或身体欠佳,需要注入新血,因此看上我这个在和平之后堂“游手好闲”的家伙。虽然我一再地向他们表明自己需要多点时间去认识教友及各个教友团体,希望能从底层做起,却意外地在疫情后,华委第一次恢复实体会议的职员改选中,当选为华委主席。
既然无法逃脱,我只好祈求天主的引导和邀请现有的华委弟兄姐妹帮忙,给我一些时间去了解堂区现状,一切原有的工作或对外会议的代表保留。
之后的几天,我陆陆续续接到好多教区内认识已久的弟兄姐妹的“祝贺”信息,好像我中了什么大彩一样。随后而来的,是我得出席堂区的礼仪组和理事会的会议,以及教区级的活动,它们开始占据我更多周日夜晚的时间。
本来每周两三晚的教会活动和工作,现在几乎是“夜夜笙歌”了。这实在很糟糕,因为我还没在职场上退下来,恢复新常态后,原有的工作压力已经排山倒海而来,再加上身体因三高和心血管疾病,得不间断地维持我这些年来的健走习惯,难道非得要我牺牲睡眠的时间去进行保健吗?天主啊!我该怎么办?
“我高声向上主呼求,我高声向天主求助。我向祂倾吐我的愁苦,我向祂陈述我的忧虑。当我精神愁苦的时候,唯有你知悉我的路途。”(咏142:2-4)
祈祷吧!在无助的时候,天主就成了我的避难所。每次在弥撒奉献祭品的时候,我就把这些困难和意向完全交托于主。
就在最近的一次主日弥撒中,天主通过这一首圣歌《拜主歌》回应了我的呼声:“求祢耶稣常在我心,使我工作意念情纯。叫我温良学你谦逊,为报谢祢爱我情深。叫我工作不为世人,只为谢祢爱我情深”。
啊!那一瞬间我豁然开朗:对,我要回爱天主对我的大爱,我要更谦逊地接受祂的召叫,以人为服务的中心。我更需要同工们的合作,邀请他们一起来工作,而不靠我个人的能力。我不再纠结于教会工作会占去我多少时间,更重要的是以喜乐的心服务,服侍他人身上的耶稣。至于运动,我就减少步行的时间,从每天两小时的一万两千步以上,改为一小时内跑完一万步的体能目标。毕竟身体的健康还是要靠天主的恩赐,我只要尽力就是,其他的天主自会照料。
原来天主已经给了我像旧约犹太人在第50年享有的安息年,现在祂要我再次“重出江湖”,出死入生,为祂作见证。这应该算是我在教会里的“二度逾越”吧!
文:曾国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