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狮城古典式教堂溯源

狮城古典式教堂溯源

新加坡有两座古老的教堂,都位于市中心。尽管它们比起周边的高楼大厦要小得多,矮得多,却特别引人注目。它们所用的是古典建筑语言,外表所散发的是一种安详平和,典雅脱俗的气息——古典式教堂建筑就是有这样的魅力。

这两座教堂一座是东正教的亚美尼亚教堂,于1835年筑成,另一座是天主教的善牧主教座堂,于1847年竣工。两者在设计上有不少共同点,比如,它们都有比自身其他部位高的钟塔,也都有“神殿正面”元素呈现在门廊里。

让我们仔细看看善牧座堂外部。它的门廊有八根柱子支撑一条横梁,横梁上有一个个矩形的三纹线饰物,顶上还有个三角形山墙,组成“神殿正面”。要进一步了解这个门廊,我们还须粗懂古典建筑里的五种“ 柱式”。五种柱式因柱子与横梁比例与装饰的不同,各有不同的性格。善牧座堂门廊所用的是罗马多利克柱式,无论是柱子的柱础、柱身、柱冠,或是横梁的过梁、壁缘、檐口都予人一种简洁、纯朴、壮健的感觉。

单看亚美尼亚教堂门廊柱子或以为它属于多利克柱式,但只要同时看梁上壁缘并无任何三纹线饰物时,便知它为塔司干柱式。另三种柱式以其最具特色的部分:柱冠,来区分,乃上有涡卷的爱奥尼克柱式,具爵床叶的科林斯柱式,和混合涡卷和爵床叶的混合柱式,予人的感觉较柔美或华丽。

亚美尼亚教堂的建筑师是哥里门——市区里的哥里门街即以他命名,来自爱尔兰;善牧堂的建筑师则是麦士威尼,一说他曾是哥里门的书记。呈现在这两座教堂的古典建筑语言,源自约五百年前由文艺复兴建筑师帕拉迪奥倡导的帕拉迪奥风格。但帕拉迪奥风格不直接“进口”新加坡:它是先从意大利传到英国,由英国传到她的各个殖民地,包括印度, 再由印度传入新加坡。

那帕氏的古典建筑语言来自哪里呢?答案是在他生长的意大利——距今约两千年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遗留下来的著作《建筑十书》,以及罗马帝国尤其是其首都罗马的古建筑遗迹中。然而,这并不是古典建筑的根源。要找这个根源,还须将时间倒退多数百年,将地点迁移至爱琴海畔的古希腊。多利克、爱奥尼克、科林斯三个主要的柱式在那里诞生, 古老的多利克柱式的崛起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年以上。希腊多利克石柱子没有柱础,仿佛一根根粗壮的树干拔地而起,雄浑有力。

有学者认为多利克柱式是以木制的屋宇为原型,用石头作材料再现。那么,木制的屋宇又是从何而来呢?我想,如果一直追溯,答案必只有一个:我们的天主。是的,天主创造天地万物,并给予由祂所造的人类智慧。在建筑这件事上,人类运用智慧或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建材如木、石,或以天然之物为基础创造各种材料如砖块、瓦片——这一切的一切皆来自天主!

古典式建筑的“ 神殿正面” 指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神殿的正面。这些神殿里供奉的, 是当时人们所信仰的诸神乃至罗马帝国的君主。人们心中藏着对天地主宰的求索,却不晓得他们祭祀的都不是真神,因为他们还未获得天主圆满的启示。通过天主子的降世为人、受难、复活、升天,以及福音的传播,千千万万人方成为天主子民,而人们用了很多时间,许多智慧,不断地优化而形成的近于完美的古典建筑语言,也终于用在能荣耀天主并为其教会服务的殿堂。这整个过程何等奇妙——“因为我的思念不是你们的思念,你们的行径也不是我的行径:上主的断语”(依55:8)——天主的安排总是那么地令人诧异与欣喜。

文/图: 方济虎威

Shopping Bas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