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16:19-31提到了富翁和拉匝禄的故事。比喻令我们印象深刻的第一件事是,这个富翁的名字不详,只知道他腰缠万贯,每天大宴亲朋,而且穿着锦衣华服,彰显出他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当时紫色袍是用最好的亚麻、以不易褪色的染料制成,直接来自埃及,是皇家贵族才有能力购买的服饰。这个匿名的富翁代表着所有显贵的人。然而在比喻中出现的穷人却是有名字的 “拉匝禄”,意思是“天主救助了的”。拉匝禄代表着每一个身心匮乏和受苦的人。
拉匝禄出现在富翁门口反映了中东社区照顾穷人的普遍做法。由于此富翁是该社区最有能力满足拉匝禄需求的家庭,人们每天都会把拉匝禄带到他的庄园门口,希望富翁会表现出同情和关怀。 但是富翁却对他置之不理。经文描述二人生前和死后的情况刚好对调:富翁生前在豪宅内日日宴饮享乐,拉匝禄只能躺卧在豪宅门前忍受野狗的侵扰;然而二人死后,富翁却只能在阴间忍受折磨,痛苦地仰望在亚巴郎怀中的拉匝禄。比喻是按照犹太的思想方式叙述富翁的死亡、埋葬,以及他在阴间的悲惨境遇。
读者会问,这个比喻是否在说明恶人死了以后的情况,或是它别有深意?如果耶稣想要用这个比喻来描述恶人在最后的审判时的遭遇,他会用Gehenna这个词来表达。此外,由于当富翁受折磨时,五兄弟还活着,所以故事没有牵涉最后的复活或审判。 文中耶稣只提到死后富翁下到阴府 ,指的是死者去的地方 (英文译本选择使用希腊音译 Hades)。在新旧约两期之间,由于波斯和希腊文化中不朽灵魂的教义,影响了犹太人对“阴府”的概念,致使“阴府”不再单纯的指涉所有亡者灵魂去的地方,而变成不义的灵魂去受惩罚的地方。相对的,对于正义的灵魂来说,“天堂的祝福”成为他们死后的去处。但是在耶稣时代,阴间的用法还是保留了过去对阴府的含义,即是死者去的地方,而不是希腊化的看法。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富翁假设亚巴朗仍然是他的’父亲,而他却没有效法后者的慷慨大方,款待近人。而且在他心目中,像拉匝禄这样的下人仍然在必须为像他这样的富人执行差事。耶稣的宣讲却要告诉听众,如果他们不照顾被抛弃的人,不向社会中的穷人伸出援手,他们就不再是亚巴朗的后代,他们在神国里也不会有任何位置。
任何与耶稣同时代的人,如果熟悉他们的民俗传统,就会期望亚巴朗尊重富翁的要求,把拉匝禄送到他的兄弟们那里,好让他们能够悔改。故事中亚巴朗却拒绝给富翁的兄弟们关于死者命运的启示。可见这个比喻对财主和拉匝禄命运的描述,没有企图表达这种启示的可能性。它没有尝试对来世及人死后的其它细节加以说明。
这个比喻的重点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人死后的状况”的好奇,即对于“阴间、地狱、天堂、或中间状态”的好奇。这个比喻的重点集中在法利赛人身上,他们无视天主在梅瑟和先知中所明确表达的旨意,忽视了他们中间的穷人(参阅路16:1-16)。耶稣要听众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公正,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听梅瑟和先知们的话,作为悔改的唯一可靠见证。如果他们不这样做,任何有关死者命运的揭示都无法说服和改变他们。这个比喻将我们的注意力从来世的启示上引向今生贫富悬殊的不公正。 在考察耶稣比喻的语境及其文化和社会学含义时,这个比喻的目的显然是对法利赛人的严厉指责,因为他们对财富持贪婪和虚伪的态度,且对他们中间的穷人漠视。
这个比喻揭示了天国并不是精英阶层的专属俱乐部,而是为被遗弃者、穷人、孤儿和寡妇敞开大门的地方。它向我们展示了亚巴郎真正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比喻是关于现世中对穷人应有的回应,而不是关于死后的天堂与地狱。
文:萧永伦神父